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玄奘精神,不是就是,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阿耆尼國跟高昌國一樣崇敬佛教,只不過當地人信奉的不是玄奘修行的大乘佛教,而是當時十分流行的小乘佛教。
進入阿耆尼國境內後,玄奘的隊伍首先來到了一個名叫〃阿父師泉〃的地方。這個地方非常奇妙,在大道南面數丈高的沙土崖壁上有一處泉眼,泉水就從崖壁上往外湧出。關於這眼泉水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支商隊在途經此地時水盡,無法再繼續走下去。其間有一個僧人,因為窮困而跟著隊伍一路乞討為生,大家覺得當初是覺得帶上一個信佛的僧人讓他接受我們的供養是為了藉此求得佛祖菩薩的保佑,也沒什麼話說,可現在我們受折磨到這等境地,他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愧疚擔憂……僧人聽到議論後就說,你們想要得到水,就應該各自禮佛,接受三歸五戒,我才能幫大家登上懸崖去求水。眾人覺得也沒更好的辦法,不如死馬當活馬醫,就按照僧人說得去做了。受戒完畢後,僧人又說,我登上懸崖後,你們要同時念〃阿父師為我下水〃,需要多少就說多少。僧人登上懸崖後,眾人就開始求水,不久,崖壁上竟真的冒出大股大股的泉水來,眾人無不歡呼雀躍。水的問題解決了,可是等了很久,卻不見僧人下來,待眾人爬上懸崖一看,僧人已然圓寂。為了紀念僧人的恩德,眾人就在他圓寂的地方修了一座石塔。
蟲工木橋◇BOOK。◇歡◇迎訪◇問◇
第38節:第六章 無須畏懼貌似強大的對手(2)
玄奘來到的時候,石塔和泉水都還在,更加奇妙的是,這處〃阿父師泉〃會隨著求人的人數多少而改變水量……如果人多,下面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水窪;如果人少,也就只剩下一個小水坑。
聽完這個傳說後,玄奘對那位捨身求水的僧人非常敬佩,覺得他的行為才是佛家精神的最好詮釋,便對著泉眼和懸崖上那座依稀可見的石塔遙遙膜拜起來,覺得阿耆尼國一定是個虔誠的佛教國家。
阿耆尼國雖然不大,但是盛產銀礦,整個西域的銀錢幾乎都出自於離王城不遠的銀山裡,因此國家非常富裕。富裕歸富裕,這個國家的治安和民風卻不太好,馬隊在離王城不遠的地方竟然遭遇了一夥強盜,玄奘給了他們一點財物後才散去。當晚,馬隊露宿在王城附近的山谷裡,與玄奘同行的幾十個胡商為了早些進城開市,在半夜時拋下玄奘悄悄先走了。第二天玄奘一行往前走了一段路後,才發現他們全部被殺,財貨也都被劫掠一空。這兩件事使得玄奘對阿耆尼國的印象發生了改變……這個國家連王城附近治安都管理不好,更別說教化民眾誠心向佛了。
不過來到王城後,玄奘還是得到了國王和大臣們的熱烈歡迎,國王還專門派人前去服侍。按照慣例,玄奘也出示了麴文泰所寫二十四封信裡專門給阿耆尼王的那封信。
可問題就出在這裡,阿耆尼王看完信後當場翻臉,不但撤去了對玄奘的所有禮遇,就連原本應該提供給玄奘一行換乘的馬匹都拒而不給了。在古代,馬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一匹馬的體力有限,不可能長時間趕路,因此每個國家都在境內設立了驛站,每個驛站不但給過路官員信使提供食宿休息,還準備了一些馬匹供他們換乘。作為一個信佛的國家,為玄奘這樣有名望的西行高僧提供換乘的馬匹本應是分內之事,可阿耆尼王為什麼會突然翻臉呢?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麴文泰寫信本意是要幫玄奘,可他忘了高昌國與阿耆尼國之間的關係……高昌國是當時西域中部比較強大的國家,雖然不敢得罪西突厥,但對伊吾和阿耆尼這樣的小國卻是呼來喚去,還經常派兵侵擾阿耆尼國。正因為欺負慣了,麴文泰在給阿耆尼王信裡的語氣可能也比較強硬,所以阿耆尼國王看完信後就把新仇舊恨全都算在了玄奘身上。
無辜的玄奘成了兩國矛盾的犧牲品,為了避免更多的麻煩,玄奘沒有在阿耆尼國多加停留,而是帶著取經隊伍繼續西行。儘管行色匆匆,但阿耆尼國還是給玄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從〃阿父師泉〃的感動到銀山遇劫,從商人的自私最終喪命到國王的心胸狹小,玄奘深深的感到了在小乘佛教的教化下,自私自利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惡果,也更加堅定了只有大乘佛教才能教化萬民普渡眾生的信念。《大唐西域記》之所以把阿耆尼國擺在第一個,恐怕不僅僅是因為行程和地理位置的緣故,更可能是玄奘刻意所為……從一個惡劣的國家開篇,既說明西行之路的艱難,也是在擺例項告訴我們,小乘佛教不可取,唯有大乘真經方可解救眾生。
一時的窘境並不意味著一輸到頭,開始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