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位面商人在明末,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奈,把晉商的實力徹底解說了一下。
明朝建立之初,為防止蒙古殘餘勢力的騷擾,朱元璋在長城一帶設立九個軍鎮,每個軍鎮自備糧倉,其中有兩個軍鎮就設在山西。初期的時候,對蒙古貿易是完全禁止的,即使所謂的貿易商隊也基本是錦衣衛的探子,刺探蒙古情報的,而蒙古人因為缺乏食鹽,茶磚,鐵鍋等生活物質,知道這些錦衣衛商隊的底細也得忍。
但是後來因為衛所人口增加,前線屯田制度的瓦解,最重要的是明朝小政府小財政這奇葩政策,為保證軍糧供應,政府鼓勵私人將糧食運到軍鎮糧倉,並在收到糧食後向商人發放販運食鹽的“鹽引”(銷售食鹽的額度憑證)這兩項制度表面上是省錢了,實際上呢,鹽稅大量流失,而這些運糧商人為了謀取超額利潤,自然盯上了因為生產方式不同,很多物品有鉅額差價的蒙古市場,使得行之有效的朝廷封鎖變成了一個大笑話,而更大的危害則是九邊軍隊的糧食生命線落入了晉商手裡,反而綁架了大明朝廷。
後來為了減少行政成本【尼瑪,除了降低成本,明朝就不考慮別的了麼】政府將“鹽引”直接改為白銀,不少晉商開始從事屯田販糧,以換取白銀,然後白銀放貸,用高利貸資本和囤積糧食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