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日本小史,冬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成約6萬工人喪生,包括當地勞工與大約15000名英國與澳大利亞戰俘。
在1945年的前幾個月,美軍使用遠端B…29轟炸機加強轟炸日本,大多是低空飛行的夜間出擊。美軍在3月初攻佔小笠原群島的硫黃島後,美軍轟炸日本更加方便了,因為硫黃島提供一個介於###與日本之間的方便的中途基地。日本人實際上沒對這些空襲進行報復。在1944年6月與1945年8月戰爭結束之間的總共31387次出擊之中,美軍只損失74架B…29轟炸機,損失率不到0�25%。最大規模的一次對東京的空襲是3月10日,造成了約10萬人喪生。除了據說因“文化遺蹟”而不被列入轟炸物件的京都與奈良等外,日本大都市的設施大多受到40%~50%的損害。
第五節 太平洋戰爭(6)
根據史家吉田守夫最近的研究,關於京都與奈良是否如美國政府所聲稱的那般因為文化原因(日本政府也接受這種說法)或是否它們只是戰略上不重要而沒被轟炸,現在仍有爭論。
至5月底,估計至少1300萬日本人無家可歸。
4月1日美軍開始攻擊沖繩,這是日本本土的一部分。4天后,小磯首相辭職,由年邁的海軍上將鈴木貫太郎(1867~1948)接任。5月8日,德國投降,盟國能夠將兵力朝日本集中。對於日本,形勢看起來很糟。
經過將近3個月的激烈戰鬥後,沖繩在6月21日陷落,日軍11萬人死亡,而日本平民估計有15萬人死亡。美軍方面,約13000人喪生,4萬人受傷。這是在整個戰爭中最高的美軍死傷數字,暗示了日本防衛確實很頑固。在沖繩戰役中,日本也動用約2000名神風飛行員,並且有大量驚慌的平民集體自殺,因為當局告訴他們,美國入侵者是無人道的怪物。他們寧願跳崖自殺,也不願被這樣的敵人羞辱。
這類自殺的沉痛故事顯示出日軍如何被教導去憎恨、害怕美國人。但一旦美軍抵達,事實證明這是沒有根據的。正如倖存者自己指出的,許多美國“魔鬼”對待沖繩人比本土日本人對待沖繩人要好。這使得許多衝繩人感覺被本土日本人背叛,這種感覺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戰敗即將到來。雖然鈴木本人不特別堅持繼續作戰,但軍方(尤其陸軍)的主流意見仍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人們覺得,投降就是不尊敬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對這些事他們抱持強烈的宿命論。
7月17日,杜魯門總統(羅斯福已於這年4月去世)在德國波茨坦會晤斯大林與丘吉爾,討論戰爭形勢,會期兩週。蔣介石以電話方式參加會議。那一個月,美國試爆一枚原子彈成功,而杜魯門得知試爆結果才決定了對日本發表的宣言。這就是7月26日發表的《波茨坦宣言》。斯大林的名字在這一階段還未出現,因為蘇聯還未對日宣戰,但蘇聯稍後正式支援這一宣言。這一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面對“迅速且完全的毀滅”。這一宣言也提到佔領日本、整肅軍方領導人士、建立一個新的民主政治秩序以及承認日本主權,但僅限於明治時代開始時建立的國境。宣言沒特別提到天皇。
日本不接受這一宣言。
對於宣言鈴木內閣使用“默殺”字眼。該詞基本上意味“蔑視”,但日本聲稱他們使用該詞來意味“此時無可奉告”,即日本只是希望有更充裕的時間考慮這一宣言,並不真正拒絕它。但這樣的觀點未能考慮到鈴木較清楚顯示日本拒絕這一宣言的其他評語。
盟國想要避免攻擊日本本土四大島所必定帶來的人員慘重傷亡。這項攻擊日本本土計劃叫做“奧林匹克行動”。美國很可能也希望迅速結束戰爭,以減少即將對日作戰的蘇聯得利。美國可能甚至於想讓蘇聯對美國的新的原子科技留下深刻印象,或只是想對真實的目標試爆。也有一點點可能是美國高估了日本的原子武器發展,而想要確保先發制人。日本發展原子科技至什麼地步的問題,是非常引人爭論的事。大多數西方人至今仍不瞭解日本當時在此專業領域的進展程度。兩名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與朝永振一郎後來因為戰前在核物理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而若干日本人與頂尖西方科學家一起工作。日本有不下5座核分子加速器,是美國以外惟一擁有核分子加速器的國家。摧毀這些加速器是戰後佔領軍的優先工作之一。有一段時候史家們討論日本當時可能對盟國施加核子攻擊的事,而勞勃·威考克斯(Robert Wilcox)的研究尤其使這問題醒目。大多數專家感覺他的說法過度誇大,並辯稱,儘管日本有這方面的專業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