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俞敏洪如是說,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連續降息8次,鼓勵消費。這使民辦學校借收取儲備金變相高息攬儲的操作,成為高風險的泡沫。
2005年入秋,南洋到期的各校教育儲備金無法兌現,從而引發全國南洋學校的擠兌——至當年年底,濟南、青島南洋學校停辦,大同、洛陽等校由各地政府接管,2006年,南洋集團由於儲備金問題崩盤。
南洋集團之所以能異軍突起,乃是它突破一般民辦教育企業傳統的發展做法,從民辦教育的短板——資金入手,透過教育儲備金不斷滾動投入,擴大規模,因此,其發展模式中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對資金鍊的巧妙處理。但是其頃刻間的崩盤,除了與它盲目擴張,發展速度過快致使其資金鍊條越繃越緊、風險也越來越大有關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其資金操作方式雖然十分巧妙,卻恰恰算漏了大環境,也就是國家政策調控的巨大影響力。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繼南洋之後,前些年無比風光的雙月園、金山橋也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垮掉。雙月園曾作為山東省首個獲得省級規範化稱號的民辦名校而聞名全國,其鼎盛時期,擁有在校生接近5000人,教職工780多人,2003年山東高考文科狀元郭小帆即出自該校。然而,它在2006年6月關閉了最後一所學校,垮掉的原因與南洋如出一轍,皆折戟於“教育儲備金”。時隔不到半年,擁有固定資產逾6億元、師生員工超萬人的江蘇金山橋教育集團也在眾人的扼腕聲中陷落。這所曾被稱作民辦教育“航母”的民辦學校,陷落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