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胡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一個大傢伙,如果毀滅,既往胡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天傍晚,我們這個探方迎來了參觀的高*潮。不是高峰,不是人數上多,而是來了一個重要人物。這個專案的最高指揮和決策者,在周隊長的陪同下,來到我們這個探坑。
在簽署保密協議的那個軍事基地,我就從大校口中聽到過七號這個詞。七號,是對我們這個專案的總稱,軍方習慣稱為七號考察隊,或七號行動。
這裡我就要說明一下,我們這裡人員的組成成分。這個專案的核心人員,應該是我們這些搞考古的,和那些材料學方面的專家。但是我們兩組人,因為專業不同,尋找的方向和在這個專案裡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樣。還有就是我們工作的地點距離極遠,我們考古專業的幾乎就在這個專案的中心位置工作,也就是這個隱藏在偽裝網下的工程,是以我們開挖的這十幾個探方為中心,向四外延展的。那些材料學專家,工作的地點在整個工程的邊緣地帶的一側。我知道那個方向,可是從來沒有去過。並不是我的好奇心消失了,或者還心存僥倖的想少知道些秘密,從而能少一些麻煩,能有機會脫離這裡。而是那裡整天沙塵瀰漫,可以說是整個專案環境最髒、活最累的地方。去過那裡的考古隊員,回來後都暗自慶幸,做那個苦力的不是自己。另外就是,我們的工作在跟天氣搶時間,我確實沒有時間過去。
我們這兩組人,是整個專案裡唯一沒有軍隊背景的人員。其他人員,都是從部隊調過來的各種專業人員。比如實際參與挖掘探坑的工程兵連。負責吊裝系統執行和維護的軍工廠技術人員,前期安裝除錯吊裝系統時,這類技術人員非常多,現在已經沒時間開挖新的探方,也就不會增加新的吊裝裝置,這類人員已經大幅消減,人員也相對固定了。這裡我要說一下,最初我對這個龐大的吊裝運輸系統頗有微詞,但是經過這段時間工作,對這個吊裝系統的效率有了重新的認識。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句老話。磨刀不誤砍柴工。真的是這樣,也許前期準備工作耗時很長,浪費資源巨大,但是挖掘效率太高。
這裡還有負責運輸的汽車兵部隊,後勤給養部隊,醫療隊,通訊部隊等等。甚至還有一個負責發電站執行和維護的連隊。這是個柴油發電站,是這裡日夜發出隆隆噪音的源頭。
無論我們哪一組人,都是這個專案的一分子,只是分工不同,保密授權級別不同。意外的是,沒有軍方背景的兩組人,卻是保密級別授權最高的兩組人。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我們這兩組沒有軍隊背景的人,都在刻意避免七號這個叫法。我們考古專業的把這裡稱為沙漠考古隊,甚至連地名都刻意隱去。材料學專家則根據目前他們的惡劣工作環境,把這裡稱為採石場。大概大家都不願意把自己跟這個秘密捆綁的太緊。
而真正領導、管理、協調各方工作的,則是軍方的一個工作組。他們很少露面,或許是這裡部隊的人太多,即使他們來現場檢視,我這個新來的也不認識。
今天來我們這個探坑的,就是這個工作組的組長,這裡的一號首長。
這是一個消瘦的中年人。我的身高接近一米八,在他面前似乎還要略微仰視才能正視他的眼睛。他的軍銜很高,具體我就不說了,的確,也只有這個級別的軍人,才能夠快速調動各種資源,能夠對現場出現的任何狀況,第一時間做出決定。
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人,他給我的感覺是冷靜、果斷。他態度很和氣,說話簡練,單獨問了我幾個問題,主要針對工程進度和接下來的具體工作計劃。我的這個探方沒有出土大型器物,我就根據已出土的幾個陶器和瓦片,說出了自己的判斷。綜合起來主要就是一句話:這裡應該有人類活動痕跡。
首長親自來考察工作,對劉班長來說是受寵若驚。我就沒有太大的感覺,接下來的工作,依舊有序的進行著。
挖到溼沙層,並不意味著就會挖出水。如果挖十幾米就能出水,那就不叫沙漠了。而且溼沙層只是沙層中有了水汽,跟水源沒有關係。但是到了這一層,探坑的安全性比在流沙層要好了很多,刮土的難度要大一些,坑壁的防護卻要好做不少。更何況人在有溼氣的環境下工作,感覺要好很多。所以工程進度並沒有降低。
在十一月初的一天,一個戰士興奮地叫聲把我吸引了過去。我過去看了看,叫他們停止手裡的工作,馬上通知了考古隊周隊長,有發現了。
一個戰士坐著吊籠上去報信,我手裡沒有現成的工具,就拿過一個戰士的鐵鍁,在一塊沙地上仔細的刮起來。我們的這個探坑深度已經超過十五米,地面是極細的沙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構成。其實在發現挖掘面呈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