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部分,貧家悍女,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民營裡睡覺,晚上才會出來領取救濟粥。難民雖然皮瘦,但是都還算是精神。而且難民每天都會用艾草等藥物燻民棚,醫館的大夫每天也都會去難民營看難民的身體狀況。
監察御史沒有見到李青本人,李青的大總管王文生見了他,說李青下江南籌備糧草去了。監察御史本來想去李青地界看一看的,回京後也好上報朝廷,讓其他地區效仿,結果被王總管拒絕了。
王文生說,他們老爺不在,不方便接大人去李青家做客。臨安縣縣令也解釋說,李青家的長輩過世的過世,出征的出征,實在是沒有什麼人在了。李青是李山家三房的。李青這房已經沒有人了,就剩下李青一人。如果他不在,李青地界外人是進不去的。如果大人想要見李家村人,可以叫他們到縣衙裡來問話。
監察御史不好勉強,只能先送奏摺回京,自己在臨安縣看一看,停留幾天,再打聽一下。要是能見到李青最好,見不到他只能打道回京。
第八十七章 出使回唐
李青是沒有真的南下了,他知道縣令會幫忙他上書要求借與官府糧草的事。他不想和官府打交道,交代好地界的事,就躲了起來。躲在了以前他跟朱彪學功夫的小木屋裡,李青地界的人都以為他南下了,只有王文生和三小知道他進山了。
他不想讓人參觀李青地界,現在李青地界守衛森嚴,說的好聽是他有先見之明,怕難民鬧事。遇到找麻煩的,指不定怎麼說他呢。
李青在進山前,對李青地界做了一定的措施。他自認為自己沒有什麼管理才能。所以效仿了朝廷的管理。
李青地界所有的錢糧都由王文生掌管,王文生只有管理權,沒有支配權,出入全都需要記賬。記賬分為明賬和暗賬,暗賬王文生會用密文記載,密文就是李青教的拼音。就如同朝廷的戶部。
李青地界的所有建設由蔣匠人管理,如同朝廷的工部。
山上由李庚,吳石,鄭林管理;山下由李仁,吳天,張成管理;李貴負責李青家所有下人的管理,協助王文生,李庚,吳石,鄭林,李仁,吳天,張成,蔣匠人八人管理建設李青地界。
現在還是特殊時期,李青地界對外的事情的決定由村長(吳天,李仁和張成)決定;王文生,李庚,吳石,鄭林可以反對駁回村長們的決定,讓他們另想辦法。
所有做的決定,由李三旺作為李家話事人對外宣佈,或者由王文生作為李青地界大總管對外宣佈。
如果是李青地界的大事或者意見不統一的,最後可以投票決定。投票人分別是,李仁,吳天,張成,王文生,李三旺,李庚,吳石,鄭林,薛匠人,李貴。總共十票,按照票數多的決定。
李青又定下了一系列的規矩,例如不可以拉幫結夥做危害李青地界團結的事;不可以用李青地界的名聲仗勢欺人危害百姓等十大守則。
李青看他們全都進入狀態,就偷偷的留了一封書信,信的內容是說他南下了,讓大家不必擔心。
李青則揹著弓箭大刀,夜裡進了林子。這幾年他是有點累了,很想回山裡過過小時候天天打獵的日子。王文生和三小提前就知道了,在林子裡的小木屋中給李青製備了糧食和水。
第二天眾人發現李青走了,以為李青真的南下了。吳天要帶人去追,吳石看著著急的大哥,拉吳天到一旁說李青走之前有找過他,讓他們不用擔心,說老大離開是有事情要做。吳天怕壞了李青的事,就消停了。其他人認為李青走的時候,一定是交代知道他離開的人不要說出去,所以大家才不知道的,根本就沒人探究李青是怎麼離開李青地界的。
所以等監察御史到了臨安縣後,全臨安縣的人,包括縣令都以為李青南下了。
滿朝文武都一致透過了李青的要求。太子下令,從今日起,李青所出的賑災的水按照糧食計算,所有的糧草全都記在朝廷的賬上,等災情過去,讓戶部去給李青結算。
人家賑災三個月,都是捐獻的,現在人家家裡也是無水無糧,連家主都下江南運糧運水。朝廷要是一點表示都沒有,以後誰還會幫朝廷賑災。
太子下了旨意,賜‘第一大善人’的牌匾給李青。傳了旨意,讓戶部的人送借條文書給李青。
朝廷大臣都覺得這次旱災應對得意,損失是歷年來最少的了。能在歷史上留這樣的一筆大家都很高興。高興的勁頭還未過,邊關傳來皇上駕崩的訊息。傳奏報的人帶來了皇上的詔書和罪己詔。
太子看過後,腦袋嗡的一聲一片空白。之前以為邊關戰事結束,戶部的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