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烙刻:記憶中的影像,上網找工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前景一樣地漂亮,同時也解決了當時沒有快片的困難。在1973年的新華社《新聞業務》上,張雅心的一篇文章專門講述了《努力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包括“吃透精神、表現精華。用對比手法、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形象”等體會,還有“把相機放低一點,鏡頭仰些,使英雄形象顯得高大;拍敵人時多用俯角,造成壓抑、低矮的感覺”等等手法,無不帶有強烈的時代痕跡。如果以當時的發行量乘以現在的稿酬的話,那這兩位記者將無疑是億萬富翁。

30多年過去了,花在樣板戲上的費用已經沒法計算了,作為一個特定時期的文化現象,樣板戲無可商量地、強行地刻在了人們的大腦裡,也刻在了中國的歷史中。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也不乏經典而被長久流傳,被後人反覆吟唱。畢竟,這些樣板戲是集中了那個時代全國的精英們創造出來的,是精雕細刻的東西,洗卻政治上的紅粉,其技術技巧層面的東西,會有很多閃光之處。只說交響樂團伴奏的恢宏洋氣,服、化、道、效的精緻,汪曾祺在《沙家浜》中顯示的文學才華,就足以夠後人回味的。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問一句:“今天的京劇主流雖然復歸了傳統,但與樣板戲比,在很多地方,難道就不是裹足不前,甚至是倒退了嗎?”其實西方繪畫史上,許多大師和經典作品在當時不也是為教會和貴族服務的嗎?《拿破崙加冕》的內容不是也有點“反動”嗎?歷史往往不是純黑純白、涇渭分明的。既能在歷史中吸取教訓,又能讓歷史中的光點得到傳承、不斷光大,這才是明智的民族、國家和政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西沙民兵》:紅光亮的代表作(1)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是“紅光亮”、“高大全”的頂峰,從攝影角度看,樣板戲的劇照也是這樣的產物。而在“文革”後期,另一類作品也具有這樣的時代特徵,那就是以《西沙民兵》為代表的系列照片。它們產生的年代在1974年前後。在當時,這樣的作品具有“政治內容與藝術手法高度統一”的特點,並引導著中國大陸藝術創作的方向。

《西沙民兵》從技術上講,是張好照片;從內容上看,它仍然是充滿積極因素的,這也許就是儘管它產生於那個年代,但今天看來,也並不令人反感的原因。

《西沙民兵》的作者是伍振超。他的這幅照片曾家喻戶曉,但今天,作者和作品同樣像是被掩埋在了歷史的河床下,以至於我很費了些功夫才找到了他。

1974年1月,南越西貢當局武裝侵犯中國領土—西沙群島。最後,“英雄的西沙軍民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指引下,團結戰鬥,擊退了武裝侵入我國西沙群島的南越西貢軍隊,捍衛了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尊嚴”(見新華社稿,刊《中國攝影》1974年2月號,題目:《向伍振超同志學習》)。戰鬥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民兵班長吳先鋒就是其中之一。南海諸島屬於廣州軍區管轄,於是報道任務就落到了伍振超的頭上。

我那時是廣州軍區榆林要塞宣傳科副科長,上級找到了我,讓我把西沙英雄的事蹟拍下來。當時由陸、海、空三軍的攝影記者組成了一個十幾個人的西沙攝影組,我是組長。另外還有一個由作家和詩人等組成的寫作班子也去了。我們於1974年先後兩次到了西沙,和民兵、戰士們一塊訓練,執行任務。我們總共在那裡呆了兩個月,拍了許多照片,後來在北京舉辦了《南海諸島之一—西沙群島攝影展覽》。雖然風光很美,但那裡的生活很苦。沒有菜,天天都是罐頭,曬得要命,身上曬得直掉皮。氣溫很高,睡不著覺,中午只能在水裡泡著。

一上島,就聽到許多關於吳先鋒的事蹟—如何跟敵人進行面對面的說理鬥爭,如何進行武裝鬥爭等等,於是我就很想去拍這個人。我和吳先鋒一塊生活了一個星期,按我們當時的理解,英雄人物就是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以要把這個人物拍得健美、豐滿、高大、理想!

西沙群島有7個島,最大的叫永興島,第二大的是金銀島。金銀島是平時漁船集中的地方,居民很少,吳先鋒帶的民兵班就在這裡。1974年1月的那天,南越西貢當局的幾條軍艦開到了島邊,上來一些軍人,說這裡是他們的領土,說著就要插他們的旗子。吳先鋒據理力爭,爭執中雙方開了槍,吳先鋒帶領的民兵英勇無比,打死南越十幾個人,他們抬著屍體回到了軍艦上。他們的軍艦馬上開了火。很快,我陸、海、空三軍出動,敵人一看,大喊“紅軍來了”,就跑了(那時的部隊是紅領章、紅帽徽)。打那以後他們再也沒敢來。這次戰鬥實際上只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劍扼虛空

圈圈

戀君心之美人如花隔雲端

醉夢笙

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應該沒問題(主排球)

二無

第一狂妃:廢柴三小姐

豆娘

花開春暖

童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