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佛是一棵樹,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唉,生意人啦,生活的意義在哪裡?
但凡有過經商經歷的,都會有些同感,尤其在事業的發展並不如你意的時候,你會悄然的發現,不管你最初的動機如何,一旦學會開始賺錢就像開始了一場終點在不斷延伸,規則在不停改變的競賽,你永遠不會是贏家,其實也沒有人是。
模組二:做生意要做出生活的意義(2)
沒錯,將做生意視為生活的主要來源是很實際的,尤其是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但如果將賺取金錢與生活的意義直接畫上等號,顯然並不明智。如同把自己放在一個創造財富的迴圈中:錢賺越多,生活愈揮霍;愈接近成功人士的“人生標準”,卻發現賺再多的錢,也總是擔心不夠…
就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一直在努力地回想那天是如何結束與朋友的敘舊,自然對這樁生意最後的結果也無從得知。無可否認,無論是他的細緻描述,還是我的認真聆聽,當那個場景在我們腦中“播映”的時候,抑或是現在正閱讀著的你們,講故事的和聽故事的,都會對這個黑色幽默的結尾“會心”地大笑。是啊,像我們這些離“資產階級”還很遙遠的凡夫俗子們,誰的心裡沒有與生俱來的“仇富”心理呢?
可是誰又會舉起手來,說我永遠不想成為被“仇視”的物件?如果能讓你選擇是繼續以目前的生活方式過日子;還是成為一個擁有大奔和遊艇,卻掏不出五十元錢加油的老闆,你選誰?
如果你不能毫不猶豫地選擇,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期待什麼樣的人生?而這樣人生的意義又何在?”
txt小說上傳分享
模組三:恭喜發“財”(1)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逢初一、十五,尤其像佛菩薩誕辰這些吉祥的日子裡,去寺廟裡燒香的人越來越多。無所謂信佛的,抑或半信半疑的,還有一些根本不信的;年老的不少,年輕的有時候居然更多;沒錢的經常來拜菩薩,有錢的來得更勤。總之,香火是越來越旺了,當然,這是在漢地繁華都市裡的寺院景象。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變得不太願意去寺廟。從公司搬到玉佛寺至今,已有六年了,期間只陪我的上師,一位西藏的活佛進去朝拜過一次。離這座千年古剎不過只有數步之遙,卻從心裡覺得它離我越來越遠。不為別的,如果寺廟只剩下燒香拜佛的功能,雖然許願和祈禱是每種宗教都必有的形式,但它已離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六年才目睹明星隕落而得道開悟的佛“教”,越來越遠了。
沒必要否認,每個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去祈求的,只不過想要達到的願望各有不同。無論男女老少,隨便來自何處,不管是求升官發財後飛黃騰達、還是希望一家老少四季平安,當其面向佛菩薩而虔誠一拜的時刻,其實是沒有分別的。因為我們所渴求的,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生活,儘管理由和方式可能多種多樣,但是殊途同歸。
好幾千年了,從這個星球有“歷史”這個概念以來,各種膚色的男人和女人都在為追求快樂而尋求一個適當的規範,哲學家、神學家、宗教學家、心理學家,都在費盡心血地研究快樂與人性的關係。可是,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沒有解答的題目。
有些事,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可以當成不知道,可知道了又能怎樣?還不如不曾知道……
比如,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快樂的生活,而並非享樂。
快樂和享樂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人們常常容易將它混淆,就像願望和慾望,其實動物和人類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動物是為了慾望在生存,而人類是為願望在生活。
只不過生意人想要祈求的似乎特別多,也許是負擔太多了吧。
在《增支部》(注1)中的《鴦覺經》中,佛陀把人類分成三種:
1。 盲人:這種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不知如何獲得新的財富,他們也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
2。 獨眼人:他只有一隻金錢眼,而無道德之慧眼。這種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培養好的道德品質。
3。 雙眼者:他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財富增長,並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這段經文最美妙之處,就在於它只對有一隻金錢之眼的人進行了生動的描繪,相反有道德之慧眼而無金錢眼的人並未被單獨列為一類人,因為以生命而言,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遠比對單純的道德追求更有實際價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