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佛是一棵樹,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 當一個人富有後,他所渴望的是美名遠揚。他如此祝願:願我的美名傳遍四方,特別是要在我的親朋好友、師長中流傳。
3。 當一個人既富有,又有好名聲,他祈求健康長壽。他如此祝願:願我健康長壽。
4。 當一個人富有、美名遠揚又健康長壽,他自然希望死後幸福。他如此祝願:願我死後昇天享福。
沒錯,這就是人類在發財致富中必需走過的一段過程。
如果仔細對《巴陀伽摩經》的文字加以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獲得財富才是人類的第一需求。所以佛教把必要的物質條件放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通常情況下,一貧如洗之人是不會過多地去考慮如何獲得名譽、長壽和死後的幸福,這些離他們都太遠太遠,根本比不上一件破棉襖或一杯熱牛奶的誘惑。並不奇怪,究竟還是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在決定著一切。因為貧窮的人飢寒交迫,整天都在忙碌著與貧困作鬥爭,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畢竟只有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後,才會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生活的含義。正如春秋時期的哲學大師管子所言:“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因此貧窮很難和道德共存,卻更容易與不道德成為孿生兄弟,恕我直言,貧困雖然並不都是罪惡的開始,但它和不健康的思想往往是並肩而行的,常常觸及道德的底線。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模組三:恭喜發“財”(3)
原因很簡單,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都不能滿足時,他不可能去幻想完美的道德生活,而總是在想方設法地去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現實點說,去和一貧如洗、飢寒交迫的人大談道德義務,描述完美生活的概念,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他們迫切需要的只是一塊麵包去填充飢腸轆轆的肚皮,甚至不會在意那是一塊新鮮或者過期的麵包。
只有當人們不用為吃和穿擔憂,他們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他們在世間的名譽、是否能長壽和死後的幸福,他們才能逐步走進精神世界,才會去培養完美的品格。或許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有些尖酸刻薄,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擁有一定財富的人比一貧如洗的人更容易講究美德。
成道之後的佛陀常常告誡弟子:比丘們啊,在這個世界上,貧困對於人類來說是最痛苦的,是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大障礙。佛陀還曾進一步告白,人類的這種痛苦只有透過社會活動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可能是願望,可能是慾望,人這一輩子,想要滿足的,想要實現的,想要達成的,都太多,太多………
無論你最想的是什麼,我寧願很現實很真誠地祝願大家恭喜發財,隨便最初的動機如何,不管最後的財富幾許,有錢的總比沒錢的好,有心的總比沒心的好,就像有追求的總比沒追求的好。
我們活在人間,我們走在路上,我們愛財,坦蕩蕩。
注1:增支部:南傳佛教巴利《經藏》五部之一。相當於梵文北傳佛教四阿含經之《增一阿含》(漢譯為《增一阿含經》)。
注2:南傳佛教五部經藏中之一部。“部”為巴利語nikaya(尼柯耶)之意譯。《中部》即指具有中等長度,不過長,也不太短之經文部類。此部之性質略同於北傳阿含經中之《中阿含》。
模組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1)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古語,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耳熟能詳,甚至在為了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時,常常把它引作一個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可是對於它的出處,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娓娓道來的,儘管它被很多經商者奉為至理名言,像人生規則一樣執行。不過,如同英雄莫問出處,雖然它來無影,但是這樣的真理,但凡聽上一遍,便會深深地刻在心裡,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抹去。
好像是一種本能吧,儘管我們一生下來連吃飯穿衣都不會,可一旦領悟到金錢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性時,就會喚醒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潛意識:在這個世界上存活,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倒不如赤裸裸點坦誠,人這一輩子,說穿了,就是為錢而死的。你努力也罷,消極也好,或許做個百分百的拜金主義者,或許你“視金錢如糞土”,反正世俗衡量一個人一生是否成功的標準,終究還是以他所掙的錢多錢少來衡量。如果生活在古代,興許可以“一心只讀聖賢書”般瀟灑於人世,但是在科技越來越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不管你想怎麼過活,都得老老實實地掙錢去。
查閱了很多資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