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佛是一棵樹,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真事,都會讓身邊的愛人開心不已。既然彼此都在等待,為何不好好享受一下這私密的兩人世界呢?
很顯然,上述的各種反應,都和外界刺激的大小沒有關聯,而是由於他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決定的。堵不堵車絕不會因為你所發脾氣的大小而改變。既然我們朝九晚五,那麼開車的還得開車,坐車的繼續坐車。有本事你學學古人“停車坐愛楓林晚”,否則生活就得繼續逼著你,往前走。
模組四:滅諦……在團隊中超越自我(3)
可見,僅僅是外部的環境或事物並不能夠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重點在於我們對外界環境刺激後產生反應時所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事件本身是無辜的——它們是否使我們感到緊張、有壓力,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對待它們。
如果您選擇悲傷的心態,渾身便會充滿淒涼的感覺;如果您接受恐懼的感受,便會覺得毛骨悚然,直冒冷汗;如果您以哀愁的情緒來思考,自然會愁容滿面;如果您以喜悅的態度去衡量,一定會喜上心頭;如果您毫無鬥志,失敗是一開始就註定的;如果你用必勝的信念注視對手,會讓他不寒而慄……
總之,我們必須學會運用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作為自己生活的“上帝”,你每天、每個時刻都可以作出自由的選擇。你可以保持沉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是決定是否幸福的“呈堂證供”。
二、這太不公平了
人們喜歡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當你感到某件事不太公平時,必然會把自己同另一個或另一群人進行比較。有可能會想:“既然他們能做,我也能做。”“他比我得到的多,他處處都比我強,我沒有這樣做,他憑什麼可以這樣做?這太不公平了。”如果這樣,你是在根據別人的行為來確定自己的得失。支配你情感的,是別人,而不是你自己。倘如你未能做出別人所做的事情,並十分煩惱,那你就在讓別人擺佈著你。
渴望公正的心理經常會體現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妨礙自己與別人的積極交往。“這太不公平!”——是一種十分常見、但又十分消極的不滿心理。它應該是這樣一種內心的狀態:“要求別人以某種特定方式給予自我以滿足。”由於別人沒有這樣做,所以你感到“不公平”。不滿的根源在於缺乏自信心,因為這本身是一種著眼於他人的心態活動。這種心理表明,你會因別人的行為造成自己精神上的不快。真正自愛的人不會去在意別人,也不會因為別人辦事不公正就忿忿不平。
那什麼是我們的滿足感呢?所謂的滿足感其實與我們喜愛比較的天性有很大關係。當我們比較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時,假設現在過得更好,我們就會很快樂;否則內心的挫敗感馬上就會把你湮沒。
除了與自己比較,我們更喜歡與周圍的人一爭高下。經常會比較誰最聰明、誰更漂亮、誰掙的錢多,誰算得上成功,結果很容易將自己陷入妒忌、沮喪、失落等不快樂的情緒當中。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同樣的比較心用在積極而正面的方向,譬如和生活不幸的人比較,便會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覺得幸福而感恩。
其實沒必要“仇富”,只要“遊戲”沒有結束,誰比誰活得瀟灑還不一定呢。
三、不是我的錯
“老闆待我很不好。”
“同事們不喜歡我。”
“我最近倒黴得很。”
“可能是天太熱了,所以我沒什麼情緒工作。”
確實,我們可以利用很多理由和原因,去應付有時讓人百無聊賴的生活。似乎總可以用其他的人或事來解釋自己的情感,好像情緒的好壞完全是受著外界的控制。
即便是因為堵車而遲到,失戀而醉酒,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完美的藉口,只有因此導致的糟糕的結果。我們必須學會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負責,這個觀念或許令你很難接受。但是,既然我們永遠都無法控制外部的環境,只能嘗試如何更好的管理內在的自己。難怪令狐沖在笑傲江湖之時,才會感嘆:“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當你開始對自己負責時,情緒上便沒有了依賴,反而更顯得自立和自強。或許我們在最初的行動時,可以猜想到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無論是你想看到或者逃避的,既然邁出了第一步便要勇敢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有百分之百的負責,才會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你的生命也會因此而豐富。
認知心理療法的發起人,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說:“生命中最棒的時刻,就是你認清自己該擔負責任的時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