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7部分,南海風雲錄,辛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些礦石無非是在倉庫裡堆放一個月,然後再裝上船運走,再卸下新的礦石,而那些所謂的成平鋁錠則是從其他地方秘密運送過來的,再光明正大的運走。而且負責這座工廠的也不是普通工人,而是那支“聯邦傳染病預防處理部隊”。
費了這麼大的心思和財力、人力,劉芾唯一想得到的就是早一日讓聯邦擁有原子彈,至於那些核電站、核動力什麼的,都是劉芾用來鼓勵那些科研人員的大餅,什麼時候能充飢劉芾並不太關心。
45研究所的那些核研究人員們沒有辜負劉芾的這份鉅額投入,在成功的提純了鈾235之後,之用了4年時間,就有把核反應堆給搞了出來。前滿我們說了,原子彈就是一個去掉了防臨界裝置的小型核反應堆,而核反應堆呢,就應該是一個加裝了防臨界裝置的大原子彈了。(未完待續。。)
第六十九章 富蘭克林羅斯福
意思差不多,前面所說的那個可持式鏈式反應就是核反應堆的大概工作模式,不過如果想要核反應堆受到人的控制的話,就不能讓這種反應過於激烈。那麼如何控制這種反應呢?其答案就在那個中子上。
核裂變就是用中子去轟擊鈾235原子,在原子破裂併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還會產生另外2箇中子,而這2箇中子又會攻擊到別的原子,就這樣一環套一環的發展下去,就成了鏈式反應。
要想控制這種鏈式反應,那就得控制住中子的數量,也就是說,當被打碎的鈾原子產生巨大能量並釋放出2箇中子時,能不能讓其中一箇中子擊中其它鈾原子,而另一箇中子不起作用呢?45研究所的核專家們在1932年底,給了劉芾一個準確答案:完全可以。
這些科學家們試驗了無數中材料,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吸收中子的物質:金屬鎘。他們把大量的石墨磚一層一層的摞起來,其中有規律的分佈著包含著鈾235的磚塊,然後在這一大堆石墨磚塊上,插進幾根金屬鎘鐵棒,這就是控制中子數量的關鍵。而那些石墨則是用來減速中子速度的,以免它們速度太快而白白跑掉。
按照計算好的數量,當鎘棒在一根根抽調後,裂變反應就會越來越強,直到接近臨界值,但是不能達到,一旦達到,理論上來說,這個大原子彈就爆炸了。當然了,現實中是不會的,因為還有其他保險措施,但是核洩露是免不的。
有了這個核反應堆,雖然只是個小型的試驗型,但這就意味著45研究所有了控制核裂變的初步能力,既然已經可以控制裂變了,那麼想要不控制裂變就非常容易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推論,在實際上,想要不控制裂變反而讓裂變越激烈越好。也不是一個容易事。還有很多細節上的問題需要去處理,比如說如何讓鈾原料在裂變過程中充分發揮而不會被裂變的能量吹跑。
但是細節、工藝上面再怎麼難,也是在理論支援下的完善而已,理論已經有了。試驗也透過了。細節和工藝上的問題就只是時間和試驗次數的問題了。原則上說,聯邦的原子彈工程已經完成了大半。
其實剩下的難題並不是細節和工藝上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準確的說,是45研究所裡那些核技術專家們有多少人願意去把核科學發展成為一種武器。在這個問題上,劉芾只能親自出馬,去和這些科學家們聊一聊了,由於45研究所自始至終全都是在他的關注下才建立起來的,而且他還為這些科學家們的很多研究指明瞭方向,所以他在45研究所裡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為了最終確認願意參加核武器研究的科學家人數,劉芾在穆納島上的45研究所裡足足待了1個月。在這段時間裡,他幾乎是挨個找這些科學家們私下談話,而且有的重要人員甚至要談好幾次,有的時候劉芾會專門在鏡子前面照一照自己的舌頭,因為他老覺得自己的舌頭是不是分叉了,就像是毒蛇一樣。
透過劉芾的親力親為,研究所的14名專案負責人裡,有11人願意參加核武器的研製,70多人的主要研究人員中40多人願意參加,而剩下的幾百名助理研究員劉芾沒有去問,這些人連一個專案的一個分支問題都接觸不全面,只是做一些重複性比較強的輔助研究工作,不是不可或缺的人。
一部分人願意研究,而一部分人拒絕研究,那這個研究所就無法再成為一個統一的研究單位了。在劉芾的授意下,聯邦政府開始在蘇拉威西島東北部的瓦萊阿巴希島上開始建造專門的核武器研究和製造基地,當然了,對外只是一座空軍機場和試飛中心,取名為聯邦空軍水上飛機試驗基地,而原來的45研究所則專門研究核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