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八章 西行,花開錦繡,吱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車搖搖晃晃地沿著驛道往西行。
傅庭筠身上裹著個皮襖,倒也不覺得冷。
她問坐在對面呵氣成霧的鄭三娘:“我們到哪裡了?”
鄭三娘忙撩了車簾朝外望。
觸目皆是不是黃土坡就是紅土丘。
“三福兄弟,”她喊騎馬走在馬車旁的三福,“我們這是到哪裡了?”
三福穿著皮襖,紅光滿面,勒馬回身,呵呵笑道:“天黑之前就能到永靖了,過了永靖,就是莊浪。再二十多天,我們就能到張掖了。”
因為傅庭筠臨時決定去張掖,雖然急趕急地買了東西,但一下子多了三個大人一個小孩,不說別的,這乾糧就要添置,最後還是耽擱了一天,他們到了八月二十七日才從西安府啟程。
出了西安府,遍地的流民。好在他們看上去人高馬壯,三福和石柱馬鞭抽上去就留下道血印子,一路上威懾了不少人,他們也算平平安安到了眉縣。
或者是大家覺得越往西會越荒涼,過了眉縣,他們就沒有再看見流民了,反而不時有龐大的商隊和他們擦肩而過。
不用對待那些手無寸鐵的難民,三福他們都鬆了口氣。
聽說莊浪在望,鄭三娘聞言都高興起來,正要回頭稟了傅庭筠,聽到動靜的趙淩策馬過來。
“怎麼了?”他關切地問,目光卻掠過她的臉龐往車裡望去。
這樣其實根本就看不到馬車裡的情景,但鄭三娘還是下意識地側了側身子,好像這樣,趙凌就能看得更清楚似的。
“傅姑娘問到了哪裡?”她恭敬地把三福的話重複了一遍。
趙凌點了點頭。沒再多問,說了聲“你讓傅姑娘別看書了,小心把眼睛看壞了”,然後策馬向前,跑到了楊玉成的身邊。
鄭三娘望著趙凌只穿了件青布棉袍的背影,放下簾子不由嘮叨道:“姑娘要是當初聽我的就好了。那件狐狸毛的皮襖雖然要一百多兩銀子,可那毛色,清一水的油光黑亮,看著就是好東西,買了一點也不虧。偏偏您覺得貴。捨不得。現在好了,九爺把皮襖讓給了您,自己沒有穿的,整日一件棉襖……”
“哎呀!”傅庭筠更是煩惱,“我當初給他買了三件皮襖。他倒好,大手一揮,這也不用。那也不用,只帶了一件皮襖出門。”話雖這樣說,可想到外面寒風刺骨,他之前又受了傷。也不知道好利索了沒有,不要他的皮襖。他又唬著臉丟下就走,心裡不由的發虛,低聲道,“我怎麼想到這裡會這麼的冷啊!聽說江南的絲綢都要透過張掖賣到大食去,許多做生意的人都在那裡設了會館,想來不至於連件皮襖都沒有。到時候再想辦法吧!”
現在也只有如此了。
鄭三娘在心裡嘆氣,想到這一路上走來,除了黃土就是紅土,有點擔心到了張掖該怎麼,低聲問傅庭筠:“總旗有多大?是縣衙裡的捕頭大?還是總旗大?”
陝西都司的公文上寫著。趙凌是總旗,楊玉成和金元寶都是小旗,三福和石柱則是普通的軍戶。阿森因為年紀太小。沒入藉。
“我也不知道!”傅庭筠掖了掖身上的皮襖,道:“等到了張掖。打聽打聽就知道了。”
兩人說著話,到了永靖縣。
還沒有下馬車,耳邊就傳來鼎沸的人聲,等下了車,到處是商隊,馬兒的嘶叫聲,駱駝的駱鈴聲,裝貨卸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長著黃色頭髮綠色眼睛的大食人,戴著白色帽子的回回,穿著皮襖的行商……摩肩接踵,揚起一陣陣黃色的塵土。
傅庭筠則睜大了一雙眼睛好奇地四處張望,像個初次進城的村姑。
看見人群中有個戴著繡了金邊蓋頭的回回女子,不由盯著人家看。
趙凌看著,露出淺淺的笑意。
阿森嚷著:“不是說關外人煙稀少,貧瘠荒涼嗎?怎麼這麼多人啊?”
楊玉成等人望著眼前來來往往的人,也有些目不暇接。只有趙凌,淡定地笑:“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這裡自古就是經商要道,大批的商隊養活了沿路的百姓,喧闐鼎沸,不足為奇。”然後道,“這些日子趕路辛苦了,今天大家好好歇一晚。”然後朝那家最大的客棧走去。
眾人有些戀戀不捨站在街上張望了片刻,這才隨著趙凌進了客棧。
他們包下了客棧後面一個比較偏僻的院落,夥計們殷勤地把馬牽到了馬棚,送上茶水,打來了熱水。三福他們不放心夥計,和鄭三、石柱一起把車上的東西搬到了他們住的廂房。鄭三娘則服侍傅庭筠梳洗,趙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