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畸形的武士道--日本的全球視角,打死也不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保障,還要讓這個制度中的每一個人——“政治角色”,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指出,政治體系是國民、選民、立法者、行政官員和法官共同組成的,一旦這些人開始進行政治活動,例如投票選舉、繳納稅款、討論時事,或為謀求政治利益結成某種集團時,他們就由一個普通人變成了“政治角色”。每個人都有政治性的一面,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並不是無稽之談。從這個角度看,國家中的每個公民都有權參與政治,政治權原本就不應由天皇一人,或由少數人組建的統治集團獨享。
正如一個工廠不可能與世隔絕地生產產品——它需要考察市場大眾的需求,還要和其他工廠競爭、聯絡,例如從別的工廠那裡買進原料,同樣,政治體系也不可能絕對獨立地存在,它總要受國內外形勢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政治體系影響社會的途徑多種多樣,影響程度也並非一成不變。
政治體系的“輸入”過程就是國民政治要求傳到統治者耳朵裡的過程,如果統治者認真對待這些要求,併為此制定相應政策,就是所謂的“轉化”,儘管這些政策並不全都如國民所願,也並不一定都是積極的。政治體系的“輸出”,就是政策在社會中的實現,“輸出”總不免受國內外環境的影響,其結果也多少會和最初的設想有出入,但無論結果如何,它必會對政治體系產生反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反饋”。
吉野作造時代的日本,雖然西學盛行,但對絕大多數習慣了被動接受“為政者之術”的平民百姓來說,擁有政治權利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最多對政策發幾句牢騷、幾聲感慨罷了。如果將這些牢騷感慨當作民意,統治者並不會對此十分留意,在大多時候,高高在上的他們也聽不到民意。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就是從力求將民意“輸入”政治體系開始的。
1900年9月,吉野作造成為了東京帝國大學政治系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對歐美等國的###制度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接觸了不少社會主義政治學家的學說,認識到深入瞭解現實政治的重要性,而對現實政治知道越多,他就越來感覺到民主的必要。小野冢喜平次對吉野政治思想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他讓吉野作造認識到“政治是為政者之術”一說的不合理性,也正是他的“眾民政治”,啟發了吉野“民本主義”的誕生,讓吉野在後來一直堅定地主張政治必須“尊重多數人的利益與意向”。1928年,年逾半百的吉野在回憶起大學生涯時,還念念不忘小野冢喜平次,稱他為讓自己“大開眼界的第一恩人”,並稱小野冢喜平次的“眾民主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野冢教授這樣定義自己的“眾民政治”,在其《政治學大綱》中,眾民政治就是為民眾的福利著想制定政策,同時必須把尊重民眾意向為決定政策的前提。小野冢教授點燃了吉野作造對政治的興趣,他的政治觀點又深深印刻在吉野腦中,對比著日本政治的實際情況,吉野認為國家利益才是政治學要服務的最終物件,對人民利益的保護,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國家長久地生存下去,強大起來。如果不能把國家的利益當作前提,國家中人的生存便沒有保障,日本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明治後期盛行於日本的民族主義思潮在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上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是開放的,多元的,吉野一直有意識地汲取其他政治理論的精華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他對黑格爾的哲學頗有研究,1904年9月,26歲的吉野發表了《黑格爾的法律哲學基礎》一文,他對“國家萬能主義”不以為然,在文中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質疑。但是他卻頗為認同黑格爾的“國家有機體”一說,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脫離國家而存在,強調人民的利益,不代表認同個人有絕對的自由。
1905年年初,吉野又發表了《本邦立憲政治的現狀》一文。在文中,吉野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認為只有以促成整體人民的利益為目的行使國家主權,立憲政治才能真正確立,同時,立憲政治立足於民意,百姓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給予人民的權利多了,意味著人民要擔負的責任重了,他們的觀點主張都會影響國家的發展方向。立憲政治格外體現出民強則國強、民弱則國弱的道理,參與政事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素養,不能適時作出正確判斷,就不會對議會進行有力地監督,立憲也就失去了意義。
五、理想知識分子的“民本主義”(2)
20世紀初的日本國民顯然還不具備承擔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