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月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紀實詩】杜甫石壕吏,我用古詩劇透歷史[歷史直播],邀月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李隆基神色逐漸僵硬。

他垂目思索許久,小心試探:“吏部?”

鄧景山面無表情。

“難不成是戶部?”

鄧景山搖了搖頭。

“……刑部?”

亭外響起一片嘆息。

在眾人失望的目光中,李隆基有些侷促地握了握拳,惱羞成怒地提高了聲音:“怎麼,難不成是在禮部?……工部!一定是工部!”

鄧景山緩緩搖頭,聲音裡多了絲憐憫:“太子沒有當差。”

李隆基愣住了。

“另外,太子良娣已經懷胎十月,即將臨盆……聖人可知此事?”

李隆基沒有說話,但他的表情很好地說明了一切。

“臣問完了,請聖人降罪。”鄧景山瀟灑下跪,等著迎接李隆基的怒火。

“好、好……”

李隆基心底恨不得當場砍下這個刻薄臣子的腦袋,但迎著眾人隱晦的不滿視線,他不得不維持寬宏的形象,只能強笑著拉起鄧景山,咬牙切齒地違心誇讚:

“好、好一個有犯無隱、忠君直言的賢臣!愛卿堪為魏徵第二,有臣如此,朕甚、喜、之!”

對上鄧景山似笑非笑的眼神,李隆基胸口一悶,強顏歡笑:“朕剛才不過玩笑而已,太子乃一國儲君,怎可隨意更動?”

“朕不過是藉機試探諸位愛卿,望諸位能以鄧愛卿為表率,直言極諫、盡心於朕。朕好賢求治,必定虛懷納諫。”

說罷,李隆基微笑地望向亭外臣子——按照往常的套路,這時候大臣們應該心領神會地上前給李隆基遞臺階,說些“聖人聖明”“臣等遵旨”之類的場面話,配合李隆基把氣氛圓回來。

但今天,滿院的文臣武將突然同時耳聾眼瞎,閉嘴不言。

武將們直挺挺盯著地面,直接回避了李隆基暗示的眼神。而文臣們或舉杯喝茶或四顧張望,察言觀色的人精彷彿此刻都退化成了不懂眼色的木頭……

北風呼嘯,風冷如割,李隆基突然覺得臉上有點疼。

眼見無人接話,李隆基只能強忍怒氣自己圓場。他環視全場,一眼相中了躲在人群后的李亨,決定拿兒子洩火:

“太子!”

李隆基揪出了臉上淚痕未乾的李亨,看著自家兒子的慫樣,李隆基恨鐵不成鋼:“雖說朕親自教導你的次數不多,但朕之言行表率可是舉目即見,你就不能動動腦子,從朕身上學著點?”

李亨抬頭,還未張口,就聽石潭水幕處悠悠傳來聲音:

【或許是上行下效,李亨對於宦官的依賴也離不開李隆基的“言傳身教”。說起唐之宦官擅權之罪,後世普遍認為始於玄宗時期。是的,又是我們的玄宗李隆基——權臣、外戚、女禍、宦亂,他以一舉之力全部包攬。玄宗真不愧是皇帝犯錯的集大成者!】

“是,父皇,兒臣還是得多向您學習。”

李亨低眉斂目,恭敬應下。

李隆基面色一僵,眉心直跳。

眼見天家父子就要大打出手,郭子儀趕緊上前插進兩人中間,好說歹說、半拖半勸地把李隆基扶回亭子:

“聖人,您先聽聽水幕,看看是哪個不長眼的閹宦汙了您的聖名,也好防範萬一。”

李隆基勉強點頭,殺意凜然地望向水幕——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宦官監軍,為害甚大。最初,在安祿山揮兵直入的緊急關頭,唐玄宗臨時招募兵士十一萬人,令李琬和高仙芝為將、宦官邊令誠為監軍出征。當時,東都守將封常清戰敗,退入陝州,與高仙芝商議,退守潼關,保衛西京。這原本是十分明智的決策,但宦官邊令誠因為索賄不成,竟向玄宗進讒言誣陷將領。】

【邊令誠先是構陷封常清誇大敵情、動搖軍心,隨後又指責高仙芝放棄陝地,剋扣軍餉。唐玄宗聽信讒言,令邊令誠在軍中殺死二將。高仙芝死前悲痛長呼:“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士卒皆呼冤枉。】

水幕上,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頭顱被士兵們捧在懷中,他們目光憤憤,望著最前方耀武揚威的黑衣太監。

邊令誠穿著一身監軍的黑袍,那眯縫的眼睛時不時閃過狡詐的冷光,活脫脫一隻無毛的狐狸。

邊令誠站在高臺上俯視著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屍體,把玩著手中的金色令牌,神色冷漠而傲慢。

士兵們憤怒的呼喊並沒有讓邊令誠害怕,他慢條斯理地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總裁請自重,重生嬌妻太撩人

維羅妮的卡門

一步一繁華

傾風惜語

帶著製作工坊求生[綜名著]

水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