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老山文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愛遞增,傷害遞減。

海靈格認為,在平等的關係中,比如夫妻,愛只有在遞增的情況下才會越來越多。你愛我多一點,我愛你再多一點,不斷的付出多一點,愛就能流動下去,宛若百川匯成大海,一個家庭系統就成為愛的幸福海洋。

懂得付出也要懂得接受。有一人只付出不接受,兩人愛之關係也很難平衡;當然,如果只接受不付出,那結果會更差。

海靈格深諳中國哲學,他認為愛的良好秩序,有賴於關係的平衡。如果一方傷害了另一方,另一方不妨再傷害回來,但是其傷害程度要小於原有的傷害,否則關係不會平衡。如果你在被傷害後忍氣吞聲,或站在道德的高度做聖賢狀,就是要別人欠你的,和諧關係也不會長久,但如果你回擊給對方的傷害過於強烈,那傷害會不斷升級,和諧親密也就不再存在。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就不能原諒嗎?海靈格說,我們沒有權力原諒,純粹的原諒不存在。因為事情一旦發生,就很難抹掉,關係的天平已經失衡,只有再做一些事情,讓關係回到平衡狀態,愛才會重新流動起來。

如果你是一個熱衷探索自我的人,正在追求豐富的自我生活,尋求家庭和諧關係的建立,有願望成長成熟自己,你不妨把注意力放在你出生成長的家庭中。藉此,我們可以反省、審視我們的家庭秩序,運用海靈格的愛的序位,看看能否讓我們的家庭在愛的流動中,越來越多地充盈著溫馨和深情。

注:本節內容參考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伯特·海靈格《愛的序位》《誰在我家》,觀點僅作者本人認可,希望與讀者共商榷探討。——作者

別讓孩子做父母的“夾心餅”

電視臺曾經有個報道叫“神童之傷”,說的是北京一位曾經名噪一時的神童,夾在反目的父母之間的遭遇。

這個9歲的男孩兒會說流利的英語,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父母離婚時他跟隨了父親。跟著父親他怨恨母親,對母親說“我不叫你媽媽,我討厭你”,而且在母親爭奪對他的撫養權時他給法官寫信,說“對於某某(他母親)這樣的人要保持警惕”。後來母親強行把他帶到自己身邊,這個孩子又反戈一擊,在網上大罵父親“精神病,變態狂”“混蛋爸爸等著命運的懲罰吧”等等。

這個孩子的父母在他兩歲的時候離婚,他夾在父母之間,跟父怨母,跟母怨父,對自己父母那份不時改變的極端情緒,不禁讓人為這個9歲孩子的命運擔憂。心理學家對此分析說,這個聰明的“神童”是個敏感的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所以,當他面對父親對母親的憤恨時,他就跟著父親反對母親;當他面對母親對父親的怨憤時,他又和母親站在同一個“戰壕”裡咒罵父親。這種對親生父母反覆不定的極端態度,不是一個9歲孩子的情感本質,而是他處在父母夾縫中痛苦的心理扭曲的反應。

還有一個媽媽與丈夫產生了矛盾,就把孩子當“橋樑”,對孩子訴說自己的委屈,讓孩子去和父親較勁,完全從自己的感受和角度去處理夫妻關係,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和感受去解決問題。丈夫也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不是積極地去和妻子協調溝通,而是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妻子是“不可理喻的人,孩子都讓你帶壞了”。夫妻雙方把埋怨和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最終孩子用自閉來躲避父母之間的紛爭。因為那個還不成熟的心靈,那個需要父母溫暖和安全感的心靈,無法承載成人世界的那些煩惱和爭執。

當然,上面是兩個很極端的例子,但在一個家庭裡,這樣的語言恐怕也不少見吧?媽媽對孩子說:“你爸爸這個人從來不管家,你還給他弄什麼禮物,從小到大他管過你嗎?是送你上學了還是給你做飯了?”父親也對孩子說:“你媽這個人真是嘮叨,沒完沒了,一點素質也沒有。”有的媽媽甚至在和丈夫吵架時喊:“我怕你啊?我有孩子怕什麼?我到哪裡就把孩子帶哪裡,你甭想見他一面。”你說,孩子聽了這些會是什麼感覺?尤其對那些少不更事的敏感孩子,真的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有一個女兒已經四十歲了,和父母同在一個城市。這麼多年她一直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彼此相愛、理解,而不是互相挑剔、指責。在她的記憶中,她最難過的就是懷著渴望溫暖的心情回家,結果聽到的不是媽媽“控訴”爸爸,就是爸爸“反感”媽媽。其實也沒有原則性的矛盾,但兩人就是喜歡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每當此時,敏感的她就感覺自己被兩種透徹心扉的力量撕扯著,一會兒覺得媽媽有理,一會兒覺得爸爸也沒錯;恨媽媽一番,惱爸爸一頓,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虐愛:強寵公主

大刀闊斧

傾心凰女

1

梁蕭升官記

可否出離

犯罪偵探決定拯救世界

尤絨

小蘑菇

一十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