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幸福衝擊波,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己的好習慣。這本是好事,但是,從孩子的天性上來說,這種好習慣是違背其本性的,過於壓抑孩子對玩樂的渴求,過早地催熟孩子的性格,縱然可以教育出一個優才生,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個孩子今後可能是一名優秀的律師、權威的計算機專家、成功的醫生,但他極有可能不快樂,或者說他感受幸福的能力是有缺憾的。
人類社會至今還在傳承的傳統、習俗,凝聚了我們先人的經驗、智慧與期盼,它們是人類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積澱而成。傳統的力量有時會壓制我們內心的渴望,將其壓制在一個倫理和道德框定的範疇內,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善良的人,這是大多數人自願自覺帶上的枷鎖。
貪、嗔、痴源自天性,顯性意識來自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攀比則來自社會環境的影響,於是,“要幸福”雖是人類的本能,卻又被重重壓力禁錮著,註定了人類的幸福求索之路,困難重重。
三、戰爭是幸福的劊子手
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爆發的各類戰爭,可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意識形態上的衝突,二是實際利益上的衝突,當意識形態或實際利益造成的矛盾不可調和時,戰爭一觸即發。
戰爭並非人類社會所特有,但唯有人類社會的戰爭具有毀天滅地的巨大災害性,對人類自身幸福的摧毀也最具破壞力。
“戰”字以“戈”為偏旁,在中國青銅器時代,戈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揮戈而起,意味著流血、傷亡。
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翻開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意味著戰火硝煙,人民家破人亡。從春秋戰國開始,每有徵戰,就會帶來人口銳減,社會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後果。
每一次征戰,戰士的年邁雙親、妻兒,將要面對的是被摧毀的家園,荒蕪的土地,以及被戰爭奪去財產、子女,剩下幼小者無人撫養,老弱者老無所依的孤苦生活。所以,古羅馬詩人、批評家賀拉斯說,“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
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傷亡率是如此之高,而到了近現代,用於戰爭的武器更加多樣化,殺傷力也更為駭人。
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之時,兩枚原子彈先後投放向日本的廣島、長崎,導致死亡人數超過了15萬人,傷患人數將近20萬,兩座城市人口傷亡皆過半,廣島的傷亡尤其慘重。
爆炸過後,城市滿面瘡痍,昔日繁華的居民區淪為了一片廢墟,草木皆枯,杳無人煙。而幸運逃出的倖存者,也是滿身傷痛,終生飽受核輻射的痛楚。這場浩劫刻骨銘心,成為難以抹去和忘卻的噩夢。
這樣的噩夢並未因為廣島、長崎的慘劇而畫上休止符,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擁有毀滅性核武器的國家數量還在增加中,目前世界上所擁有的核武器的一小部分,就能瞬息之間將整個地球毀滅。
更恐怖的事實是,能毀掉人類,毀掉地球的不只是核武器,尚未大規模使用過的生化武器同樣具有毀滅人類、毀滅地球的恐怖力量。
如果是一場大雨,一場暴雪,可能會將人們的房子沖垮、埋沒,但大水退去,冰雪融化,四季輪迴,大地上還有機會重現生機。但如果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使用了毀滅性的致命武器,那麼對於遭受過戰火重創的大地而言,要恢復生機需要極其漫長的時間,甚至有可能永久性地寸草不生。
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與健康的身體、穩定的工作、溫暖的房子、充足的糧食、一定的財富儲蓄緊密相關,而戰爭則以一種最直接、殘酷的暴力方式毀掉這一切,使得人們之前的種種努力轉頭成空。
戰爭毀掉了人們之前苦心經營的一切,更對倖存者之後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老子曾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說的是戰爭不僅使國力耗費巨大,人口驟減,更導致了廣大的土地荒蕪,瘟疫橫行,天災人禍並行。所以,往往大戰過後的三至五年裡,戰爭後遺症才正式發作出來,百業俱廢,人民生活困苦,國民經濟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以恢復到戰前的發展水平。
生命毀滅、身體損傷、財富損毀、土地荒蕪,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破壞和損傷,而那些肉眼看不見的陰影,例如由大量使用殺傷力大的武器對倖存者心理上造成的創傷,由此產生的殘暴、好戰、嗜殺的仇恨情緒,導致了種種戰後社會問題,例如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計程車兵、受害民眾,暗殺、仇殺和恐怖主義活動,一直像幽靈一樣遊蕩在人們周圍。
對於生活在戰火之中的百姓,經受著物質極度匱乏與心理上極度缺乏安全感等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