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幸福衝擊波,插翅難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滿足。
(是否)
12.與同齡人相比,我曾作出過更多的愚蠢決定。
(是否)
★…13.現在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是否)
★…14.我感到自己確實老了,但我並不為此感到煩惱。
(是否)
★…15.與同齡人相比,我的外表更年輕。
(是否)
★…16.我已經為一個月甚至一年後該做的事制定了計劃。
(是否)
17.與其他人相比,我慘遭的失敗次數太多了。
(是否)
★…18.我在生活中得到了相當多的我所期望的東西。
(是否)
19.不管人們怎麼說,許多普通人是越過越糟,而不是越過越好。
(是否)
★…20.我現在和年少時一樣幸福。(是否)
測試結果:
得分若為0~7,說明你對現狀極不滿意,幸福指數很低。
得分若為8~15,說明你的生活幸福感很一般,容易沮喪,經常情緒低落,幸福指數較低。
得分若為16~34,說明你的生活和大多數人一樣,有喜也有憂,自認為並無特別之處,幸福指數一般。
得分若為35~40,說明你對生活比較滿意,且懂得感恩,心態較好,幸福指數較高。
在這份問卷中,隱含了一系列的幸福指標,例如生存狀況、生活質量、心理調適、人際關係和未來預期等,只需不到2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大致瞭解眼下我們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是幸福居多,還是不幸福居多。
將這份問卷中的問題進行歸類,就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首先,人們的生活滿意程度,在絕大多數時候是透過比較獲得的,例如從前與現在的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比較,想象與現實的比較現狀比過去好,自己比別人好,現實接近甚至好於想象,就會感到滿意,否則就可能相反。
其次,個人對生活滿意與否,是一種極具主觀色彩的個人感受。同樣一件事,對於某人是愉快的經歷,而對於另一個人則未必,因此也就有了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人生的說法。
最後,人們生活滿意度的高低,還與期望值有關,期望值包涵著一個人的自我肯定程度、自我設定標準等,所以現狀與期望之間越接近,滿意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當然,任何一份調查結果,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個時效性的侷限,即便有一些問題本身具有長期效應,但是考慮到被調查者受當下特定情緒的影響,更多反映的是短期甚至是瞬間的主觀感受。
我們需要尋找一種客觀的、具有長久參照價值的幸福測量體系,能為我們提供長期的指導作用,告訴我們如果不幸福該怎麼改變。
幸福指數的幾種丈量辦法
一個人感到幸福,即他有一種真切的現實存在感,且在夢想追求上心願得償,所以他會對所處的生存與發展狀態感到滿意。
不過,不同的人對現實的感受並不一樣,由於際遇、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迥異,人們對幸福的定義也就不盡相同,對幸福衡量的標準也隨之改變。
因此,一直以來,人們總想著就幸福程度進行一個量化,例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他的著作《經濟學》中,給出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在這個公式中,“效用”表示人們從消費物品中得到的主觀享受或滿足,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當慾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慾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公式清晰地闡明瞭一個道理:幸福並不單純取決於財富的多寡,而是取決於效用與慾望的相對關係。倘若人的慾望沒有止境,再多的物質供給都將無法滿足其不斷膨脹的欲求。
遺憾的是,薩繆爾森的這一公式未能給人們提供操作上的具體指示,而且人們的幸福構成中除了物質方面的體驗,還有非物質方面的體驗,而該公式無法體現出對非物質的量化。這也是其侷限性所在。所以我們要了解人們是否幸福,幸福程度如何,還得藉助另外一些測量工具以及評價指標體系,例如不丹的幸福測量體系。
不丹建立了一個名為“國民幸福總值”的龐大衡量體系,分為經濟、文化、環境和良好管理四大項,下面又細分為心理健康、社群活力、文化、時間使用、政府管理、生態、生活標準、身體健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