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合一)
九宮格夫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二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合一),劉協:我真的只想禪讓啊!,九宮格夫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但第一批麼,印的比較少,發下去之後這樣漂亮且精美的銅錢其實際價值卻是一天比一天高,最後又因為天下人苦於無錢可用久已,就連河北、荊州、甚至正在打仗的益州地區也爭相搶用。
最後,這點錢居然愣是給捂成了收藏品,莫說三鬥糧,市面上三斛糧也未必能換得來一枚建安大錢,誰也不肯用錢來繳稅。
這就大大背離了朝廷印錢的初衷了,於是經過造幣局商議,又加印了很大一批,經由糜竺之手瘋狂買糧,這才勉強將市面物價大體平穩在五斗一錢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在糜竺瘋狂的撒錢買糧的時候,他居然還聯絡上了河北甄氏,以三十萬斛糧谷換了五十萬錢,陸陸續續的透過走私的方式走水運運到了許都。
這麼大規模的走私貿易,要說袁紹不知道,那是純扯犢子,可他竟然管不住,由此可見他這個北地之王,對底層的管理力度也就那麼回事兒。
也算是大大的激勵了朝廷這邊計程車氣。
甄家甚至還表示,願意繼續購買,老實說,朝廷這邊到時也願意給他印,這種就食於敵的事兒,一斛糧相當於兩斛都不止。
不過劉協就拒絕了。
也不能說拒絕,就是給造幣局下了一個規矩:稅收時一錢抵三鬥糧谷的政策永世不變,如果有哪一年全國各地都開始大量的上繳糧谷了,則造幣局自上到下全部免職,主要領導車裂而死,順便隨機抽取一位三公砍頭。
用不著跟他們講什麼金融知識,劉協自己也不懂,但古人又不傻,他們起碼明白最基本的錢賤糧貴的道理,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可鑽,所以也不費那事,結果導向,就問你怕不怕死就完了,反正劉協以此定為萬世之法後世子孫不得更改。
當然,如果遇到全國性的大規模天災的話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那得多大的災啊,漢朝本來也有三公給天災背鍋的政治規則,真遇到那種百年不遇的特大災情,殺個三公祭天也沒毛病。
但總之,經過長達一個月的稅收工作和與稅收繫結的鑄幣,糧谷收成已經超出當初預算的很大一部分了。
而至此為止,讓劉協和朝廷都沒想到,以至於甚至有點束手無策的是,大量藏匿於深山,亦或者曾經為避戰亂逃亡河北、南郡去的中原人,聽說朝廷通知區域內真的不再收人頭稅了,一個月里居然大規模的開始往回逃亡。
袁紹和劉表拼了命的阻擋,但卻根本阻擋不住。
山川地形,雄關險要可以擋住大軍,卻擋不住老百姓自發的用腳投票。
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誰願意背井離鄉。
眼下家鄉重歸安定,生活的愈發好了,傻子才不回去。
一個月,兗州人口暴增二十萬,豫州人口暴增十萬,南陽人口暴增五萬,全部進行了屯田,弄的無主之地都有點不太夠用了呢。
打仗就需要民夫,需要運糧食,中原地帶打仗因為水路比較發達,倒也不至於像是西部地區那樣那麼費勁,但需要動員起來的人力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真到了動員的時候,各地忙完了秋收的百姓卻是踴躍參與,甚至主動跑到各級的衙門中去詢問啥時候打仗。
秋收剛過,卻是有幾百個亭長主動向上級彙報,說是麾下郡卒已經準備好了,不管是打仗還是運糧都行。
韓嵩甚至傳來上表,稱南陽一代現在不止軍屯之兵聞戰則喜,鬥志昂揚,就連民屯之兵現在也是戰意高昂,紛紛表示願意自帶乾糧上戰場助戰。
朝廷這邊面對這麼踴躍的民心整個都傻了。
反正用荀彧的說法是,如果不考慮軍糧消耗問題,有多少武器就有多少兵卒,莫說十五萬,五十萬都能徵來,讓那些老百姓拿鋤頭上戰場怕是都樂意。
當然,朝廷不可能這麼幹就是了,未經訓練的民夫真要拿鋤頭上戰場的話,死的得老快了,最終朝廷的作戰計劃還是沒變,只是四月之期現在卻是可以從容的擴成五月了。
除此之外,這一個月裡,劉曄也給他帶來了一個好訊息:“回稟陛下,匠作監已經把第一批藤甲製作出來了,請陛下移步一觀。”
劉曄在被劉協扣下之後劉協就一直拿他當高階工程師在用,在許都的郊外把將作監給重組了一下,又招募了大量的優秀工匠,專門負責搞研究發明。
原本將作監是要負責鎧甲的生產的,漢末的鎧甲分四個種類,分別是普通將士的筒袖鎧、精銳以及將領穿著的盆領鐵鎧、高階將領穿著的黑光鎧和明光鎧,以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