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購買指數基金指南:巴菲特教你買基金,瘋狂熱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完呢?
其實不是錢多得花不完,而是諾貝爾基金會投資有方,一邊花,一邊用剩餘的獎金投資,花得多,賺得更多,錢不是越花越少,而是透過良好的投資管理越賺越多。
但是諾貝爾基金會最初也確實碰到過資金越來越少幾乎花光的困境。
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政策,很自然地要確定最重要的目標,保持和增加基金金額,以保證獎金的持續發放。諾貝爾的遺囑中指示執行人把剩餘的財產投資到“安全的證券”方面,從而形成諾貝爾基金。在1901年最初為董事會制定的投資規則中,“安全的證券”這個提法曾根據當時的情況,被解釋為意味著銀行存款和國債或者以這類證券或不動產為抵押的貸款。
原來炒股票的錢不如買指數基金(3)
這種投資策略的確可以保證安全,但是投資收益率很低。結果,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支,歷經50多年,到1953年時,諾貝爾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
眼看基金的資產再發幾項獎金就要花個精光,整個諾貝爾基金會將會永遠消失,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不得不徹底改變原來過於注重安全而不注重收益率的投資策略,意識到只有取得較高投資報酬率才能保證基金的持續增值,才能保證諾貝爾獎金永遠持續發放下去。於是諾貝爾基金理事會在1953年作出突破性的改變,修改基金管理章程,根據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對“安全的證券”重新加以解釋,除了可以投資國債和有擔保的貸款之外,也可以自由地投資不動產或股票。資產管理理念改變後,投資策略出現很大改變,投資收益率大大提高,從此扭轉了諾貝爾基金會的命運。
1993年諾貝爾基金會的總資產增至2億多美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基金會更是大膽地投資於世界各主要債券和股票市場(其中瑞典公司的股票僅佔15%),收入也不斷攀升。近年來它的年經營收入一直保持在1 000萬美元,獎金和運營支出幾乎全部來自股息和紅利的收入,而基金會的總資產也因此大幅增加,達到了22億瑞典克朗。
有意思的是,連諾貝爾獎獎金得主也受到了通貨膨脹的巨大傷害。
諾貝爾獎1901年最初頒發時每項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實際價值約合現在的100萬美元。1975年,獎金額有63萬瑞典克朗,實際價值只有現在的10萬美元左右。到了1981年,每份獎金提高到100萬瑞典克朗,實際價值卻要遠低於現在的100萬美元。此後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瑞典克朗發放的獎金實際價值再未達到過100萬美元。直至1991年,諾貝爾獎頒發90週年之際,單項獎金達到了600萬瑞典克朗,終於接近於第一次頒獎的實際價值,約合現在的100萬美元。可惜的是,1992年的獎金雖為650萬瑞典克朗,但得主在獎金到手剛沒幾天,瑞典克朗對美元的匯率猛烈貶值了30%!
如果諾貝爾基金會沒有及時調整投資策略,透過投資房地產和股票提高投資收益率,那麼通貨膨脹那看不見的銳利牙齒,早就把諾貝爾捐獻的基金會的實際購買力蠶食一空!
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研究發現,長期而言,複利造成股票與債券長期收益的巨大差別,只有股票才能抵抗通貨膨脹並取得遠遠高於債券的收益率。
對某些人來說,股票的收益率與債券5%的收益率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回想一下這樣一則金融故事:如果在1927年底,一位睡神已經抱著價值20 000美元的公司債券昏睡了 60年,如果年利率為5%而且計算複利,那麼在他醒來時他將會得373 584美元的回報—這足夠他買一幢漂亮的別墅,一輛沃爾沃牌汽車,還能再剪一次頭髮;然而如果他購買年收益率為的股票指數基金,那麼他的回報將是5 459 720美元。由於睡神一直在昏睡,因此無論是1929年的大蕭條還是1987年的股市大崩潰都不會使他從股市中撤走。
1927年,如果你分別在下面所列的四種金融工具上各投資了1 000美元,計算複利並且免稅,那麼60年後,你得到的回報如下:
短期國庫券7 400美元,美國政府債券13 200美元,美國公司債券17 600美元,美國上市公司股票272 000美元。
不論經歷的是股市大跌、全球經濟蕭條、戰爭、衰退、10位不同的總統執政,還是時裝的變化。一般而言,股票的收益是公司債券收益的15倍,是短期國庫券收益的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