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7章 催眠1,退役狙擊手,過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著我的眼睛……”
…………
其實催眠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玄乎,作者人品保證,你也可以做到。
首先明確一點,催眠不是睡覺!
眾所周知,語言是有力量的。
舉個栗子,當有人在身邊不停叨逼叨,叨逼叨,時間一長,就會內火上湧,覺得腦子裡那根弦越繃越緊。
而那根弦既然能繃緊,就一定可以放鬆。這同樣是藉助語言的力量。
說白了,催眠不過是透過一些方式,最主要還是語言,將被催眠者的腦波維持在一個受誘導性極強,介於放鬆與睡眠之間的狀態——即敞開心門,同意催眠者(說話的人)和自己(聽話的人)的潛意識對話。
這裡有個速成方法,到網上找相關影片,把影片裡催眠者的動作、語言,包括說話語氣全部模仿背下。
不是在開玩笑,善於歸納的人類已經將催眠步驟總結成一系列固定公式,一步步詳解公式不可能,但照單全抄總不難吧?
假如嘗試失敗也不要氣餒,因為心理系的苦逼學生們都是在實驗物件身上失敗了不知道多少次,最後才熬成磚家的。
而且還有一點,催眠是一種雙向性/關係,被催眠者作為關係中的一方,直接決定催眠成敗。
一般來說,約有百分之90的人,都有相當程度的催眠敏感度,其中百分之5的人,非常容易被催眠,另外百分之5的人,則很難被催眠。大部分人都能夠被催眠,只是有些人,必須施以反覆、長時間的誘導,例如二、三個小時,才能進入催眠狀態,這樣就超過催眠師的正常負荷了。
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就經常使用無聊、重複的語言,經歷漫長的時間,成功的催眠了被別的催眠師認為很難催眠的人。
年輕,高智商,高專注,富有想象力,或者乾脆像張鐸一樣單純的傻缺,都比較容易被催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