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38第38章 首箭,退役狙擊手,過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往常一樣,李冰每逢休息日都會抽出半天時間來射箭館好好放鬆一下。

在更衣室換好裝備,提上跟隨自己3年之久的反曲弓推門而入,李冰突然有些意外,因為平時總像蒼蠅一樣粘在身邊的某位教練,今天居然沒有出現。

抬眼掃視一圈,當看到那隻蒼蠅正圍在一朵絲毫不比自己遜色的冰山雪蓮前假扮小蜜蜂時,她臉上浮現起一抹了然的笑容。

樂得清靜,李冰獨自走向空閒的箭道,甩了幾下手臂後便開弓搭箭,將全部精神集中到30米外的箭靶上。

一般來說,射箭距離從最近的30米開始,到50、70、90米不等,奧運比賽最遠只到70米。90米則屬於專業運動員的挑戰專案,隔了那麼遠,普通人能上靶就算踩到狗/屎了。

而現代弓大致可以分為3類,直臂弓(長弓)、反曲弓以及複合弓。

長弓與反曲弓最大的區別便在於弓身的造型。我們都知道,弓開得越滿箭枝射出去的動能越大,殺傷力也越強,所以曾經叱吒歐洲大陸的英格蘭長弓隊最低身高也要1米9朝上,否則沒有超長的臂展支撐,根本發揮不出長弓本身的威力。

反曲弓則不同,如同牛角般外翻的弓身結構使得它在操作要求上沒有長弓那麼嚴格,就算1米6左右的小短手照樣可以射出堪比長弓的殺傷效能。當然,前提是小短手有足夠的力氣能夠拉開。

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長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如今在比賽中通常都是以碳纖維製成的反曲弓為主。

至於複合弓,那得等“馮教授”造出來以後再向各位詳述。

與大多數人一樣,張鐸入門需要從操作最簡便的反曲弓開始。

這裡有2個小細節需要提一下。第一就是弓弦,受各類國產電視劇荼毒,沒真正玩過弓箭的人也許不知道弓弦本身其實沒有任何彈力,箭的所有動能全部來自於弓臂。不僅沒有彈力,為保證箭枝射出去的精準程度,在製作弓弦時特意採用許多根毫無彈性的細繩合成一股(不相互纏繞,僅平行排列),以求最大限度上抵消掉弓臂復形後產生的反震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箭矢激發,弓弦發出的聲音不是琴絃般的“繃、繃、繃”,而是類似於“咄、咄、咄”沒有一點回聲的悶響。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便是夾箭片(又稱滿弓指示器)。

顧名思義,夾箭片是位於弓身出箭口上夾住箭枝的一塊小彈片。不要小看這塊小彈片,射箭比賽時夾箭片對選手的靶心命中率有直接影響。

平時看電視電影中的弓箭手從箭袋抽出一支抬手便射,動作瀟灑的一塌糊塗,可這種簡單粗暴的動作放到以毫釐計算的比賽場上立馬會被打回原形。因為抬手便射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每次開弓的程度不一樣。

人畢竟不是機器,不可能保證每次開弓程度都相同,這便導致了弓箭每次射出的初速度不同。假設只受重力影響,箭枝飛行距離相同但初速度不同的情況下,即便次次瞄準同一點,靶子上的著箭點也不可能相同,最後只會出現一道垂直的箭排。

試問連自己的準心都找不到,還怎麼去跟人比賽?

夾箭片的作用就好比短跑比賽時的發令槍,箭手開弓時,箭枝緩緩後退,當拉到滿弓後夾箭片從箭頭前端滑落,彈到弓身發出一聲脆響,這時候立刻放弦,如此便能確保每次開弓程度相同,因為箭枝長度是固定的。

(呼,也不知道有沒有給大家解釋清楚。)

…………

由於剛才介紹的時候馮程程只說張鐸是她同學,所以見3位“大爺”玩膩了跑去做水療,一名中年教練隨手塞給張鐸一把反曲弓,讓他自己一邊玩去。

張鐸拿著反曲弓有些發懵,原以為憑他玩槍10年積攢下來的手感,掌握一把造型簡單的弓箭不過是小菜一碟。無奈事與願違,在第一支箭不知道飛哪去之後,張鐸意識到想把這個人類最原始的遠端攻擊手段玩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冰覺得自己今天狀態不錯,前3箭全部命中黃圈,平均成績至少8環以上。然而正當她凝神屏息準備射出第四箭時,卻突然發現箭靶上莫名其妙多出了一支。

轉過頭去,看見隔壁張鐸正瞪著手中的反曲弓,李冰笑了。

“第一次玩?”

張鐸木木地點了下頭。

他那副傻乎乎的模樣只把李冰看得忍俊不禁,可是不知道怎麼搞的,眼前這傻缺的面容逐漸和印象中的某個呆小孩開始重合,一段闊別多年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九八做星嫂

李一一

[網王]立海大的撿球替補

嬌綠

妖女修仙錄

無組織

甜心栽跟斗

閃啊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