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十萬蒙古騎兵
寂寞劍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1章 十萬蒙古騎兵,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寂寞劍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為士子營計程車子皆不習水戰,因此朕就沒有想過往水師派勤王士子,而只是讓鄭卿你透過水師學堂自行培養水師的軍官。”
“但是現在既然鄭卿你提出來了,朕一定會鄭重考慮。”
崇禎這話算是給足了鄭芝龍面子,皇帝親自出面解釋,你還想要怎麼樣?
“聖上,臣惶恐。”鄭芝龍慌忙作揖道,“臣其實並無什麼惡意,只是覺得士子營計程車子皆當世英才,所以忍不住想延攬一些來水師。”
“知道,朕知道。”崇禎頷首說,“等到此次北伐結束,朕一定會從士子營選拔一批士子去水師任職,怎麼樣?”
“如此,臣先謝過聖上。”
鄭芝龍聞言大喜,總算如願以償。
崇禎趁熱打鐵道:“鄭卿還有有貞,此時才剛過白水洋,離登州還遠著呢,不如你們陪朕進艙喝幾杯,如何?”
這是要化解鄭芝龍與徐應偉之間的芥蒂。
其實之前在徐州、遼東的時候,崇禎也沒少做這上事情。
崇禎是不屑於挑動部下內鬥的,只有那些自身能力有著嚴重缺陷的上位者,才會蓄意挑起部下的內鬥,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制衡之道。
比如說嘉靖皇帝,就深諳制衡之道的精髓。
只不過嘉靖挑動嚴黨和清流鬥,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以駕馭朝中的百官,而是因為他痴迷修仙問道,懶得處理朝政而已。
但是崇禎不會痴迷於修仙問道,所以不用刻意製造矛盾。
制衡之道固然可以讓領導者省心省力,但也會形成內耗,極大的降低效率,所以崇禎寧可自己辛苦點。
皇帝親自出面說和,面子不小。
鄭芝龍和徐應偉便誠惶誠恐的跟著崇禎進了戰船的官廳。
然後幾罐明酒落肚,鄭芝龍和徐應偉便已經芥蒂盡消,甚至開始稱兄道弟,作陪的鄭森頓時氣個半死,夠了啊,岔輩份了。
……
水師護著商船,一路逆風北上。
過了威海之後,海面開始結冰。
剛開始的時候只有薄薄的冰層,但是逐漸深入北海之後,冰層便開始變厚,安裝在艦艏的撞角擠撞冰層時,發出喀嘣脆響。
到達登州府時,冰層越發的厚,艦船的航行開始變艱難。
因為風帆提供的動力,已經不足以撞開北海厚實的冰層,而且再往前航行,水師戰船有可能被困在冰層中,只能到此為止。
崇禎當即下旨,大軍就地下船。
……
幾乎同一時間,朱慈炯也率領四萬朝鮮軍到達了蓋州衛。
此時值守蓋州的王夫之趕緊率領管嗣求、夏汝弼等幾個士子到城外來迎接,讓朱慈炯感到有一些意外的是,蓋州的清軍居然撤兵了。
“王給諫,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朱慈炯問道。
“差不多半個月前吧。”王夫之道,“不光是蓋州城外的建奴撤了,原本南遷到遼河下游的科爾沁人也撤回到了遼河上游的牧場。”
“看來建奴是要收縮兵力。”朱慈炯道。
建奴相比大明總體上處於弱勢,面對大明的進攻,收縮兵力也是被逼無奈,正如當初薩爾滸之戰老奴只能集中兵力於一路。
“定王明鑑。”王夫之鄭重的道,“所以臣以為守住遼河東岸即可。”
崇禎交給遼東軍的任務是堵住遼西走廊,不讓建奴殘部逃回遼東,所以王夫之的建議沒毛病,只要守住遼河東岸就能堵住遼西走廊。
率軍殺入遼西走廊,甚至打到山海關外,封堵的效果固然會更好,但也會把一萬多遼東軍置於險境之中,萬一建奴大軍趁明軍主力未到北海,突然掉頭殺入遼西走廊,那麼遼東軍大機率就會被建奴吃掉。
畢竟,遼東軍現在只有兩個步兵旅加兩個炮兵營。
就算加上四萬朝鮮軍也遠遠不是建奴主力的對手。
王夫之擔心朱慈炯年輕氣盛,想率軍殺入遼西走廊。
當下又勸道:“定王,遼西走廊地勢狹窄,而且前有山海關,左側是燕山,右側浩淼的北海,一旦我軍深入其中,科爾沁部蒙古再趁勢殺出來堵住遼河,到時就是前有雄關,後有堵截,我軍就只有上燕山或者下北海兩條路走。”
朱慈炯一下被逗笑了,說道:“王給諫多慮了,孤還沒這麼蠢,在父皇大軍還沒有殺到北海,還沒跟建奴主力開戰之前,孤絕對不會帶著遼東軍輕敵冒進。”
王夫之聞言鬆了口氣,心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