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52章 轟動,如何炸掉月球,駕霧,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沒早加入。”
楊永誠說:“但你不也是參與了嗎?”
“只是前面的工作和最後面的總結。”尼爾森搖搖頭,“真可惜,無法全程目睹這項突破的發生。原以為最快也需要幾年時間,等有空閒後,利用手頭的資源幫助你們,但現在只剩下恭喜。”
楊永誠說:“我還是得多謝你,若不然也不會這麼快。”
如果要按貢獻的百分比來統計,楊永誠能佔到85%,拉爾夫作為組長,工作比楊永誠忙,但理論不是出自他,最忙碌卻只有10%,剩下的就是助手們和尼爾森博士的功勞,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毫無疑問,人們總是關注最耀眼的那個。
這項技術嚴格來說是他帶來的,幫手們雖然功不可沒,但也只是幫手。起主導作用,提供堅實理論,就是這名不可思議的年輕人。同樣匪夷所思的是,mit居然很早就給了他名譽博士頭銜。
而現在看,這項決定是無比的正確。
所以尼爾森還帶來個訊息:“學院可能要再為你破例了。”
“恭喜!”楊永誠辦公室的同事、朋友們紛紛送上祝賀。
“多謝各位。”楊永誠微笑著。
尼爾森繼續說:“名譽博士只是個與能力關係不大的頭銜,但因你在領域上的巨大作用,學院考慮特聘你。”
“我得考慮。”楊永誠說。
尼爾森說:“當然我只是傳達意見。個人建議接受,這不會浪費多少時間,就是幾個月露一次面都行。”
“我會認真考慮的。”楊永誠對尼爾森的印象還是很好的,和氣,易相處,所以對他也友善。
尼爾森沒有多說:“好吧,最後送上祝賀!”
在學術界,楊永誠已經揚名。學問不看年齡,看中的是實力。讀者們在迎接技術的變革時,也在驚歎他的年輕。
僅僅二十三歲,便做出一項能影響人類的壯舉,完成了無數機構和權威人士數年都毫無進展的工作。
甚至諾貝爾獎,說不定對他也只是巨大成就後的錦上添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