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七章 重塑哥譚,好萊塢製作,白色十三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800]“重啟蝙蝠俠?”
華納大樓的新聞廳裡,一個記者看著上面的杜克和華納的新聞官,對另一個記者說道,“這真不是一個好選擇。是這樣吧,託尼?”
“對其他導演來說,這是一個糟糕透頂的決定。但他不一樣,賈維斯。”
這個叫做託尼的記者說道,“誰讓他是杜克?羅森伯格呢!”
誰讓他是杜克?羅森伯格呢!
聽到前方兩個同行的議論,《洛杉磯時報》的莎拉,也在心中暗歎了一句。
好萊塢早就有訊息在流傳,杜克?羅森伯格想要與華納兄弟重新啟動蝙蝠俠,莎拉剛剛聽到的時候,也感覺很意外,明明有那麼多的選擇,他偏偏要選最難的。
最近這幾年,超級英雄電影漸漸興盛起來,對超級英雄們來說,這是從未有過的好時代,但成功的超級英雄作品,都有一個相同點——出自漫威!
dc的超級英雄橫掃大銀幕是什麼時候?那要追溯到1989年蒂姆?伯頓指導的《蝙蝠俠》,那也是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蝙蝠俠電影,他能超越嗎?
如果是其他導演,莎拉一定會給出否定的答案,但看到前方那個熟悉的面孔,她相信這一切並不難。
杜克?羅森伯格一定能拯救蝙蝠俠!這是莎拉真實的想法,而這種想法來源於對方過去無數次的成功。
好萊塢是個模式化非常嚴重的地方,比如這次新聞釋出會,走完例行的過場,釋出會來到最重要的記者提問環節。
作為著名的杜克支持者,莎拉第一個被新聞官點了名,她站起來問道,“羅森伯格導演,能透漏下新蝙蝠俠的大致內容和主題嗎?”
話筒已經移到了杜克面前,他輕輕點了下頭,說道。“新作暫時命名為《蝙蝠俠:開戰時刻》,講述布魯斯?韋恩為剷除哥譚市的邪惡勢力,走遍全球尋求辦法,並且成為蝙蝠俠的歷程。它是有關黑暗武士的影片中第一部從哥譚城外透視這座城市的影片,觀眾將看到全世界對哥譚市的看法,我會把它溶入到這座同倫敦、紐約和巴黎一樣偉大的城市之中一念情深,總裁大人好眼熟!。”
賈維斯成為了第二個提問的記者,“杜克,眾所周知。( )哥譚是一個虛構的城市,每個導演描繪中的哥譚都不相同,你打算如何塑造哥譚市?”
“一個誇張版的現代紐約,一個讓人喘不過來的大都市,它使你深陷其中,讓你感到無邊無際。”杜克說起了自己對於哥譚市的看法,“我想讓觀眾感覺到哥譚市是個既熟悉又危險的地方。”
他想了想,又強調道,“我給哥譚市的定義是‘紐約的三次方’,為了抓住城市的這種本質屬性。電影儘可能利用實景拍攝。”
哥譚市的外景地杜克已經選好了,並不是他說的紐約,而是全美另一座著名的罪惡之都——芝加哥!
城市的外景會盡可能的實景拍攝,但該用電腦合成畫面的地方,杜克也不會猶豫,更不會放棄,他不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根本不會堅持所有畫面都必須實景或者使用模型拍攝,在計算機高度發達的現在,cg的成本不斷下降。比使用道具模型拍攝更省錢省時省力。
還有拍攝,杜克從去年開始,就在熟悉數字裝置,從蝙蝠俠三部曲開始。他已經準備拋棄膠片,全面轉向數字技術,不僅僅是拍攝,後期的剪輯和製作,也會全面使用數字技術。
他從來都不是一個膠片控,也從來都不排斥先進的技術。
就像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一樣,數字技術取代膠片技術同樣是大勢所趨,也不是幾個導演堅持就能夠改變的。
跟詹姆斯?卡梅隆相似,杜克在大多數情況下,更傾向於新的電影技術,他這種性格的人,永遠都不會沉浸在過往的輝煌中。
新舊更替是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變換的主題。
新聞釋出會結束後不久,各大媒體的新聞網站,就更新了相關的內容,大部分媒體都對杜克的新片持觀望態度。
“杜克?羅森伯格本就商業化的拍片風格,選擇更加商業化的電影並不意外,但重新啟動蝙蝠俠系列風險是不是有些過大了?”
——《紐約時報》
“與其選擇蝙蝠俠,還不如接手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那更加容易成功!”
——《好萊塢報道者》
相比媒體,杜克的影迷則普遍是支援的態度,他們在即時分享網站上,紛紛分享自己的看法。
“如果還有導演能拯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