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5 章 地理歷史、農業13
南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175 章 地理歷史、農業13,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南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吃飽,宋朝農業器具,及農業技術體系都發展成熟,元朝農業也只是在宋基礎上進行完善微調,如積肥法】
筆速如刀的劉啟:啊?宋就講完了?
這位講述學子你不行啊,你得向我劉氏後人學習,把細節掰碎了講,重複講,重點講,你講三日朕絕不嫌吵。
天下山川地勢不同,南北氣候亦有不同,在他認為後人講農業,其重量當超過‘龍鳳豬’篇章才是,沒想到竟是囫圇吞棗,匆匆下肚的敷衍。
但他左右不了後人想法,天幕講述仍在繼續,劉啟來不及失望,只能提筆繼續記知識點。
【宋地力更新法傳到元時,主流的積糞加工法有三類:
漚糞法:家裡地上的土、灶裡燃燒後的灰、無用的糠秕、樹下的落葉等等,全都集中在坑裡,合以糞汁自然腐熟數十日,糞成。
火糞法:在田地裡挖坑,把積腐敗葉、稻草等莖植放入,點火煨烤土地,既能增加有效養分,又能在冬日暖土使苗易長。
發酵法:主要用於餅肥製造,宋盛行植物油,榨油同時會剩餘許多殘渣,這些殘渣被施入土中,或是用來追肥都是上好肥料。
到清朝時,楊屾在‘知本提綱’中總結出釀造糞壤十法,即人糞、牲畜糞、火糞(草木灰、燻土、炕土、牆土等)、泥糞(河塘淤泥)、骨蛤灰糞、苗糞(人工綠肥)、渣糞(餅糞)、黑豆糞、皮毛糞十糞。
總之在農人眼中,沒有廢棄物,所有無用之物,都能轉為有用物滋養莊稼】
南宋
陳旉(農學家)邊聽邊點頭,他歷經南渡戰亂,深知農業乃天下根基,天下穩定後不願做官,反而立志要精通‘樊遲之學’(農圃之事),寫就一本農書教會世人耕種。
在他看來農耕過程中,地力保新對農耕非常重要,地力不肥糧食不豐。
經過幾年摸索,火糞法、發酵法均記在他正寫的‘農書’中,但他眯起眼,細想清朝糞壤十法他要親試十法,再看能否改進。
農家用肥最好如神蹟所言:把無用之物轉為有用之物,皮毛糞太過奢侈,不符合農家所用。
【元農業發展性不多,但元朝在鄉下用‘農桑之制一十四條’,推廣村社組織,規定其行為規範,這是歷朝中頭一回】
天幕貼出一十四條,不少讀書人連忙拉住家中娃,指著空中墨字教其認字。
立社:各村五十家為一社,選通曉農事的老者為社長。
不及五十家者與近村合為一社,地廣人稀無法相合的,各自為社。
勸誡:不種田、不孝父母不敬兄長及兇惡者,當勸解誡讓其悔過,不悔者罰為本社伕役。
互助:社中有疾病兇喪之家,社員要合力幫助,如果一社遭災比較多,附近兩社幫助。
…
忽必烈看著天幕上熟悉的十四條,心中升起了幾許信心,或許他能好好治理漢
民?
可惜信心還未升空,又被天幕一巴掌拍了下來:
【這類村社組織直到現代都還存在,比如:人民公社、周家莊合作公社等等;
可惜元朝村社沒有擴大到全國,原因有二:
一:元的政策執行力度不咋地,對全國特別是江南管控力不強。
二:元朝豪奪民產非常常見,元貴族驅趕百姓佔地放牧,江南豪家享封君之實,無印節而有官府之權,雙方都是恣縱妄為,靡所不至的做派。
正因受到的欺壓太多,所以村社組織一旦落實就紮根發展】
房進搖頭輕嘆:【沒辦法,如果說宋是個別地區變成農奴制,那麼元就是把農奴制擴大,底層人不團結就無法活下去】
劉徹站了半晌覺得有些累腳,讓人擺上後世高腳椅,全身重量靠在椅背上,扭了扭身體舒服地喟嘆一聲:“後人椅子不錯。”
至於某些酸博士說此物不符合禮制的話?
呵呵,他是大漢天子,他說的話就是大漢禮制!
聽到元朝農人慘境,劉徹雙眸微眯:漢有豪強無爵,卻有封君之貴,元有豪家享官府之權,世間朝代無論怎麼更迭,其本質就沒變過,他敢斷言大明滅亡,除天災外亦是老三樣:土地、人口、錢。
劉徹聽出後人語中的悲憤憐憫,一時竟有些發怔:後世有這些為生民立命的學子,總會回到大漢巔峰。
只是他半垂眼皮,遮住眸中的無可奈何:後人再憐底層也無用,人天生分三六九等,社會需要底層做基石,否則怎麼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