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部分,異時空-解放,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原因,與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法國經濟發展遲緩、工業水平相對落後。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就已開始產業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佔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導致農業經營過於分散,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既無法成為工業的市場,也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另一方面,法國工業結構長期不合理,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在工業部門中處於優勢地位,工業企業規模過小,生產率低下,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工業就業人口近半數集中在食品和輕工業部門,商品輸出長期以時裝、化妝品、紡織品和葡萄酒為主。高利貸資本異常發達,以借貸形式的資本輸出過多,導致國內生產性投資不足,抑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遲至本世紀二十年代,法國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隨著冶金、有色金屬、橡膠和機械工業的興起,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農業,最終完成向工業國的過渡,但這個程序與美國和德國相比落後了約30年,比英國則落後了整整一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1944年的工業生產指數只相當於1938年的40%,而且裝置老化,技術陳舊,市場物資匱乏。為了振興經濟,戰後法國動用政府幹預手段,成立了以經濟學家莫奈為首的國家計劃總署,制定、實施了著名的“現代化與裝備計劃”,開創了此後延續數十年國家經濟計劃的先河,為延續至今的法國經濟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國國有企業在經濟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歐共體的定義,國有企業即“政府當局可以憑藉它對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或管理條例,對其施加直接或間接支配性影響的企業。”法國透過從本世紀初開始的堅持不懈的國有化建立了龐大的國有企業體系。國有工業企業的營業額佔全部工業企業營業額的40%;投資額佔工業投資的30%;職工人數佔工業企業職工人數的23%,這些比例在OECD國家中都屬最高之列。尤其重要的是法國透過國有化運動控制了全國半數以上的銀行,從而對於金融信貸有著決定性的支配力量。這些數量眾多的企業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非法人的公司事業和從事工商業活動的行政機構性質的公共事業機構。包括郵電、國家印刷廠、商會、存款銀行以及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共事業。二是工商業性質的公共事業機構和國有化企業,包括國營森林處、菸草和火柴工業管理部、雷諾汽車公司和國有銀行等。三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掌握部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據法國官方標準,國家持有30%以上資本的企業均為國營企業。
法國在八十年代中場受到私有化浪潮的影響,於1987年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被私有化的企業有1082個,佔總數的35%,國營企業取了人數減少了18%。但國營企業的規模和結構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國有企業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險、中間產品行業仍佔有很大比重。
法國的經濟計劃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前提,並且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與環境中發揮作用的。經濟計劃以指導性為主,規定經濟發展的近期目標,對國民經濟各部門輕重緩急的發展順序作出安排,並輔以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在戰後經濟重建初期,經濟計劃帶有較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對計劃規定了各種數量目標,政府透過稅收參與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集中鉅額資金對優先發展部門給予財政支援。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完善,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漸趨弱化,取消了經濟計劃中的數量指標,使之成為純指導性計劃。
在讓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個經濟計劃中,法國政府把重點放在基礎產業部門,將煤炭、電力、鋼鐵、水泥、運輸、農業機械裝置確定為優先發展物件,對基礎產業實行投資傾斜政策,提高工業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注重技術改造。據統計,在第一個經濟計劃實施期間,國家對上述重點部門共投入資金1;412億法郎,佔同期國家總投資的37%。進入五十年代,法國又連續實施了第二個(1954~1957年)和第三個(1958~1961年)經濟計劃,在繼續加強基礎部門的同時,擴大規劃領域,協調各部門均衡發展,改善企業經營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藉助政府幹預,特別是得益於美國馬歇爾援助計劃,戰後法國經濟得到迅速恢復。1948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指數已達到戰前1938年的水平。1949年全國發電303億度,1959年達到645億度,10年中翻了一番。煤炭產量1958年創歷史最高紀錄,達到6;000多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