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異時空-解放,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壤市風光秀美的大同江兩岸和居民樓、辦公樓的間隙,都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小塊莊稼地,這使筆者想起了我國人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三年的艱苦鬥爭歲月。令人欣喜的是,朝鮮連續8年經濟滑坡已經好轉,經濟,包括農業已開始回升。正像畫刊上所說的,他們已經'渡過了難關'。
感受'穿'
朝鮮人的穿著雖然沒有我們國內那麼五彩繽紛,但也都十分整潔、得體。無論在城市和鄉村,看不見穿打補丁衣服和衣衫襤褸的人。少年兒童都穿統一製作的上白下藍的學生裝。成年人著裝有西裝、軍裝和朝鮮民族服裝。城鄉穿戴無明顯差別。
朝鮮很早就解決了人民的穿衣問題。這得益於他們的維綸工業。據史料記載,維綸,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朝鮮的科學家李升基博士(1905…1996)發明的。當時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他的發明未被重視,沒有用於生產。朝鮮光復後,在金日成的領導下,維綸工業才顯出了威力。朝鮮雖然生產棉花,但自然氣侯不利於棉花生產,加上耕地有限,所以在解決纖維方面,生產以石灰和無煙煤為原料的礦物纖維……維綸,比生產植物纖維要經濟的多,而且大有前途。朝鮮于1961年5月就建成了大型維綸聯合企業,並開始投入生產,從此,朝鮮不僅自給自餘,而且還大量出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朝鮮人民的穿戴,已不侷限於維綸製品,棉毛製品也越來越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