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5部分,超級軍工霸主,白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而即便如此,美國並沒有就此止住對“標準”防空導彈的進一步改進,緊接著標準2型導彈的一系列改進型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出來,使得該型導彈始終處於世界領先行列,
進入新世紀,為了應對彈道導彈威脅,美國更是利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增程火箭助推器,在標準2的基礎上研製出效能更加優異的標準3型,並以此為契機,新增動能碰撞戰鬥部,從而演化為獨步全球的標準6型動能攔截彈,
成為美國海上彈道導彈區域防禦系統的核心力量,在於“宙斯盾”雷達的配合下,可以輕鬆對大氣層外低軌道執行的衛星實施打擊,對中遠端彈道導彈也具備極強毀傷能力,可以說美國人已經將“標準”系列導彈做到了極致。
歐洲人也是一樣,“紫菀”導彈的研製目標便是高中低空兼具,海陸齊備的發展模式,並且以一種小步快跑的方式,推進該專案的發展,先是從技術相對成熟的中近程防空導彈入手,這便是名揚世界的紫菀—15;
緊接著便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射程,更換高靈敏度導引頭,從而打造出屬於歐洲自己的遠端防空系統:紫菀—30,以兩款導彈為核心,歐洲在陸地上打造出所謂的歐洲先進防空導彈系統,而在海上隨著“席爾瓦”垂直髮射系統的研製成功,也與陸地一道,建成針對海上的空中導彈攔截網
正是有美歐的成功經驗擺在那兒,所以盧嘉棟才意圖將新式防空導彈系統打造成一款極具升級潛力的基礎防空體系,使其成為一種類似平臺一類的存在,不但可以包羅萬,而且還能夠相容幷蓄;
雖說以當下的技術水平或許達不到攔截所有航空器的能力,可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相關的技術成果可以不斷的融入,其技術水平也會得到極大提高,而依託成熟的彈體和技術資料,相關的改進工作必然會十分迅速,這可比另起爐灶重新上馬新型號要高效和節約得多(未完待續。)
第七百九十二章 垂直髮射系統
對於盧嘉棟所說這些,童文烈其實也很清楚,特別是美國的“標準”防空導彈系統和歐洲的“紫菀”反恐導彈系統,他從沈城大學的涉外資料裡也是見到過的,說起來並不算陌生,可既便如此,固執的他依然不肯放棄所堅持的意見,原因無他,只因為他的所學所用,皆受到蘇聯軍工思想的影響,其影響之深簡直深入骨髓:
“我還是不同意你的看法,美歐的防空導彈思路固然可以借鑑,但當下我們要做的卻是要怎麼才能多快好省的完成當下的型號研製任務,對於這一點,我覺得可以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制定幾個型號的發展綱要,決不能將所有的希望放在一個型號上,這樣一來路子會越走越窄,到頭來弄不好就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對於童文烈說出這番固執的話,盧嘉棟並不感到奇怪,雖說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十年的時間,各領域無不積極的向著美歐等發達國家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蘇聯對於中國,尤其是中**事工業的影響依然沒有消散,
因為這種影響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就已經深深烙印在每個軍工人的血液裡,這一點從北方機械廠的80式坦克,沈城廠的殲8Ⅱ戰鬥機,以及西北航空所那款因殲轟9出世而胎死腹中的殲轟7就能夠看出,
即便中蘇斷絕往來已有二十餘年,但中**工的思想脈絡依然延續蘇聯的發展模式,特別是當年受到蘇聯援華專家幫教過的那一批人,更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讓這種思想愈發的根深蒂固,童文烈作為當年一員,顯然也不例外:
“我承認您所堅持的蘇式模式有著一定的合理性,畢竟在特定環境與類別上能夠起到極大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成本與日俱增的當下,這種在特定任務情況下,研製特定型號的武器裝備的粗狂發展模式,
已經不再適應未來的裝備發展,特別是對於咱們中國這種並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國家能支援一個型號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無法像蘇聯那般為了與美國爭霸全球,不計成本的投入”
聽了盧嘉棟這番話,童文烈的臉色也是有些陰晴不定,盧嘉棟說得沒錯,蘇聯在軍備上的投入真的可謂是不惜血本,軍費佔比長期徘徊在GDP的40%以上,正因為如此,蘇聯的設計局與軍工廠才有資本進行揮霍:
從一彈一研製的洲~~際~~彈~~道導彈,到坦克裝甲車輛;從複雜繁瑣的戰鬥機,再到幾乎一艦一型的作戰艦艇,幾乎所有的裝備都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也正因為如此,每一次型號立項都要用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