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百年大計,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校!

在仁川特區,第一座紅磚結構建築除去紡織廠、細棉土廠的廠房之外,恐怕就是位於南區臨海的“東亞同文學院”了,甚至這是整個特區第一座的公共建築,由此可見其於特區內的地位,而東亞同文學院的創辦之所以被置於如此高度,卻是出於一個目的——對朝鮮同化政策的需要,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培養特區需要的人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東亞同文學院,既然是培養行政人才,亦是工科人才的一所學院。

“中華主義!”

在進入已經建有七座三層樓房的同文學院時,唐浩然對李光澤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前在路上,在詢問李光澤的想法時,在某種程度上,兩人倒也算是接近,但分歧卻更多,尤其是在辦學的思想上。

苦於人才不足,從統監府創辦至今,唐浩然一直苦於這個現實,不僅僅只是工業人才,即便是連同最基礎的教育,亦是如此,儘管中國教育歷史遠超過歐洲,可千百年間教育停滯不前卻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尤其是近現代教育革命之後,中國教育更早已被西洋各國遠遠的甩在身後,沒有合適的教育人才充任教授,亦沒有合適的教育家主持同文學院。

亦正因如此,唐浩然才會感覺如此疲憊——許多事情,他不得不親自操辦,以至於他甚至還懷自己是不是有“兼職癖”,就像現在除去朝鮮統監之外,亦是警備處處長、同時還是特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長,至於警察學校以籌備中的海員學校以及同文學院。更是當仁不讓的校長、院長,而之所以兼任一個個職務,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權力抓在自己的手中,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無人可用。

無人可用的現實,一直困擾著唐浩然。直到現在,他不知道,除去自己出任院長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儘管對於教育他同樣是個外行,可至少還知道教育的大致方向。

“中華主義?”

李光澤詫異的接了一聲。

“其實就是中國中心主義。說白了,就是華夷之辯!”

華夷之辯!

四字傳入耳中的時候,李光澤的臉色頓時一變,連忙輕聲說道。

“大人,你要知道。當今……”

或許“華夷之辯”是儒家的根源,但是打從滿清進了關,佔了中原,誰還敢提這四個字?這“華夷之辯”辯的可是他滿洲人就是蠻夷。

“我知道,崇山,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正是以“華夷之辯”為中心,若是沒有“華夷之辯”又豈有堂堂中華和這中央之國?”

第一次於李光澤的面前吐出了自己心底想法的唐浩然。現在他倒不擔心其會背判自己,如果說現在對中國的讀書人有什麼瞭解的話,就是像他這樣屢試不第者。對滿清的不滿甚至遠超過自己。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或許那位所謂的“雍正老爺子”曾駁斥呂留良的華夷之分,但凡是中國的讀書人,或多或少的都必然受到“華夷之辯”的影響,甚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滿清滅亡時。絕大多數讀書人才會對其毫無一絲留戀,至於所謂的遺老。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所留戀的並非不滿清。而是——嗯,帝制。而是中國千百年傳承的帝制,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留戀的。

就像後世很多人粉某一特定的時代一樣,那些人留戀的又豈是那些時代?無非只是某種價值觀上的認同罷了。

“當然,還有一方面的考慮,卻是千百年來中華思想在朝鮮,甚至還有日本以及整個漢字文化圈內的影響,”

相比於“華夷之辯”,唐浩然更願意引用“大中華主義”卻是出於實際上的需要——對朝鮮統治的需要,甚至是統治朝鮮合法化的需要。

“以朝鮮頗有影響力的華西等學派,如金平默、柳麟錫、崔益鉉、洪在鶴等李恆老門下儒生,無不是受我中國儒家程朱理學影響,或許他們是朝鮮人,但是他們對“中華”的忠誠,卻早已刻入骨子中,而更為重要的一點,他們這些朝鮮儒家甚至達到了不重視本國存亡而重儒教興衰的地步,而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同文學院……”

手指著那幾棟帶有東方建築特色的樓房,準確的來說是其帶著中式屋簷,唐浩然接著說道。

“之所以創辦同文學院,固然是為了培養符合府中的公務人員以及未來特區建設需要的人才,但同樣的,也是為了培養朝鮮內部的親華派,而“中華主義”則是最佳的選擇,在過去的數百年間,“中華思想”早已深入朝鮮士民之心,而我們需要的就是將其進一步發揚廣大,進而去瓦解他們剛剛萌芽的民族主義,最終令朝鮮為我中國一行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讓你拍三國,你居然真跑去東漢

拎袋魚

日向宗家,我在木葉的簡單生活

陽帆啟航

[星際]妖族帝國

樂樂糕糕

抗日:鐵血戰魂,帶出一個特種部隊

克頭黑

從百戶官開始

七隻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