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章 衙門,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嘟……”
伴著火車的汽笛聲,列車緩緩的使出了車站,在其中一節車廂的首尾敞欄處,可以看到幾名穿著雲裳號衣的衛兵,他們腰繫牛皮洋帶,皮帶邊掛著沉甸甸的彈盒,長長的步槍隨意的搭靠在車廂邊,雖是如此,可卻也顯出這節車廂中乘客的不凡來。
這節車廂只有十幾名乘客與普通的車廂明顯不同,沒有普通的座椅,整個車廂瞧著倒是有些像是洋人的客廳,幾張洋式的沙發布在車廂邊,地板上甚至還鋪著一層洋式的地毯,瞧起了卻顯得有些富麗堂皇,這便是列車中最上等的頭等包廂。
若是擱往日,這車廂卻是停於車站,而今日卻被掛上了列車,原因到也簡單——北洋大臣李大人將乘車前往築路工地查驗,於是乎這節閒置年餘的車廂,便再次掛上了列車,作為大人的專車。
從車窗往外看去,可以看到樹木與村莊隨著火車的行駛向後退去,列車不過行駛半個鐘頭,那車窗玻璃上便隱約可見些許煤灰,不過坐在車裡的李鴻章卻沒有注意到這些,他反倒是興致勃勃的欣賞著車外的直隸大地。
在一瞬間,他甚至產生一種錯覺,也許有一天,這中國的大地上將鋪滿鐵路,如西洋各強國一般,雖說他從未出過洋,可透過身邊的洋員以及有關外國的文章,他卻清楚的知道這鐵路即是強國之本,但凡列強又有誰人不築鐵路。
“咱們中國的鐵路還太少了!”
將視線從車窗外的直隸大地收回時,李鴻章看著盛宣懷等人說道。
“且不論西洋諸國,便是東洋之鐵路亦遠過我國。我國徒耗數十年之功,今日東洋盡得鐵路之便,而反觀我國……”
提及國內鐵路不倡,李鴻章還是於心底長嘆口氣,從十六年前於《籌議海防折》中一改數年前堅決反對興辦鐵路之立場。大言興辦鐵路之利,但由於在朝中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援而偃旗息鼓。光緒二年,福建巡撫丁日昌也積極向朝廷建言在臺灣試造鐵路。由於臺灣地處東南一隅,無礙大局,勉強獲得朝廷批准,但很快又因為經費匱乏而自動中止。也正是那次興辦鐵路動議的失敗。使李鴻章對興辦鐵路一事之艱難,有了足夠的認識,深知內地若果議及,必至群起相攻。
可雖是如此,他並沒有放棄鐵路。在十年前,為解決開灤煤礦運煤問題,雖偷築鐵路,但其間數年卻不得不用馬牽煤車,這一切直到五年前與法戰爭之後,這築鐵路方才峰迴路轉,因其運輸軍火之便而為朝廷接受,又經去年大討論之後。朝廷方同意築鐵路。
而這鐵路背後的鬥爭,又何曾停止,從朝廷採納張之洞的建議緩建津通路。先建盧漢路,朝廷同意修建鐵路。再到借“東顧之憂”緩建盧漢鐵路,先修關東鐵路。這麼多年,國家的精力可不都是如此這般的盡為牽絆?
聽著中堂的抱怨,盛宣懷等人連忙紛紛出言寬慰,什麼東洋彈丸小國。不足為懼,什麼東洋小國。財力窘急,不足為憑。什麼以中國之大,若修於鐵路,不出數必數倍於東洋,諸如此類的話語傳到李鴻章的耳中,他於心底長嘆口氣,若東洋僅只是彈丸小國,他又豈會將其視為心腹之患,英吉利者,不亦是以彈丸之國而雄居世界之強。
可現在他卻無法同幕僚們暢談對日本的顧忌,只得轉移話題道。
“聽說,唐子然與天津辦的同文學校開學了?”
“荃帥,這天津的同文學校開學算是晚的,這同文學校,非但天津、上海有,廣州、漢口亦有之,且各通商口岸皆有其分校,只是規模不等罷了,如牛莊者,學生不過數十人,真不知這唐子然走的是那步棋,花那麼多銀子,縱是這學堂畢業千人,又有何用?便是咱們辦了那麼多年的洋務,也不見得能用那麼多人吧!”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唐浩然的深意,或許他們能夠意識到辦學培養通譯以及精通西學人才的重要性,但顯然無法理解其辦那麼多學校,招上千名學生的用意,這似乎有些太多了。
或許縱是如張佩綸者亦不知其用意,但辦了幾十年洋務,深為人才不足所困的李鴻章卻能體諒唐浩然的用意。
“千人看似頗多,可實則不多,能有所成者,不過一兩百人,至於其它人,縱是放於他用,亦可為用,唐子然辦事……”
辦起事的魅力是他人所不及,這辦學亦如其辦事一般,縱是自己辦了那麼多學堂,也未敢如此一般大膽,於各地大辦西學學堂。
“辦事太過張揚,前陣子他那學校非但拒了一群落榜計程車子,且又言語相辱,弄的一群人告到了學政那,若非荃帥有意護之,不知會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