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父子,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統監府頭上套了個緊箍咒,無論是李王也好,唐子然也罷勢必都會禮讓三分。
有了這三分禮,便能與唐子然一般,於朝鮮享太上皇之名,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朝鮮不若年前是貧苦之地,現在的朝鮮可是肥的流油,平壤的煤礦、仁川的洋貨,那可都有府中的份子,到時候隨便派個人過去,可就受用無窮了。
可恰正因如此李鴻章才會心憂不已,他憂的正是是否有人藉機自肥,進而離間北洋與朝鮮的關係,從而有損他的計劃,將來想擎肘他唐浩然,還是要靠北洋,還是要靠把他納入北洋門下。
“經述,你想去朝鮮?”
詫異的看著李經述,對於這個真正的長子,李鴻章雖是喜愛,但看重反倒是不如派往日本過繼而來的李經方。
“爹,兒以為去朝鮮者其用非在巡察,因朝鮮是為藩國,而非中國,自不便派員巡察,以損統監全權之威……”
李經述連忙小心翼翼的道出他的想法,六年前他以廕生資格赴京參加廷試,沒有透過。雖未被錄為進士,但成績亦佳,被朝廷選為內用員外郎,又蒙賞戴花翎,有了名義上的頭銜。這種頭銜只是說明一個人的資格,不等於實授,常常屬於“候補”地位。因此李經述實際上只是獲得了一個四品官的資格,仍住在他父親在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門裡用功讀書,準備來年再考。
儘管考中進士是李經述的願望,但事親至孝的他卻更希望如大兄一般能為父親分憂,關注府中之事的他,自然知道父親這幾人頭痛的是什麼,所頭痛的是無人可往朝鮮派,於是這才有了他的自告奮勇。
“……所以,以我看來,沒有人比兒去那更合適,兒於朝鮮,志不在建功,唯願能與唐大人討習西洋學問,或者朝鮮士子吟詩作賦……”
雖說李經述說的是一番沒“志氣”的話,可這番話傳進李鴻章的耳中,卻讓他不時的點著頭,確實作為他李鴻章的嫡子,經述往朝鮮的確無需立功亦無需爭權,若其前往朝鮮,既能讓朝廷滿意,又能令唐浩然不至心生惡感,再者……
瞧著身邊的兒子,其年齡不過只比唐浩然大上幾歲,兩人若是相交為友,將來……沉吟片刻,李鴻章朝著廊外的飄落的雪花看去,緩聲說道。
“經述,你可知我為何派經方往日本任駐日公使,雖戰火連天亦無意令其撤出?”
“父親必是想令大兄於日本多走多看,過去是觀日人革新之虛實,而現今亦是觀日俄之虛實……”
李經述的回答讓李鴻章頗是欣慰的點點頭,
“外人言道,如今日俄交戰,利在我大清,近日既無東顧之憂,又無東洋之慮,可卻不知,如若我大清再不銳意進取,只怕,今日之日本,便是明日之大清,你爹我辦了這麼多年的差點,勉強糊飾的那點東西,若是為外洋所戳破,只恐我大清必再為洋擾。”
話間李鴻章的言語卻發的低沉起來,於中國辦事太難,這是他這些年最大的體會,每辦任何事,總少不了各方的牽拌,也正因如此,當唐浩然於朝鮮開辦各種事業時,他才會全力支援,與其說的是支援唐子然辦事,倒不如說是想借唐子然於朝鮮辦事,推動國內的變革,可卻又擔心將來唐浩然會無人擎肘。
也許……突然,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名字來,袁世凱於臺灣不也在操辦新政嗎?雖不及唐浩然那般顯著,可袁世凱畢竟是出自北洋門下,畢竟是世受朝廷恩典,若令兩互相牽絆……沉吟著李鴻章看著李經述說道。
“經述,你需知如若去了朝鮮,可就有可能錯過來日禮部之考,到時候……”
雙目盯視著兒子,李鴻章並沒有把話說完,非進士出身的官員於朝中頗受排斥,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兒子能考中進士,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想看到這個平日孝道忠厚有餘的兒子,能做出些許讓他驚訝的事情來。
“父親……”
就在李經述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只見張佩綸卻急匆匆的一路小跑過來,全是一副慌張模樣,待他走近了,只聽到他說道。
“大人,出大事了,出大事了,俄國人,俄國人登陸日本了……”(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