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9章 日人之心,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仁川前日租界,現在應該被稱之為華界新區,日俄戰爭後,為避免戰火侵襲朝鮮半島,統監府外務部宣佈收回仁川、釜山以及元山等地日租界,將其併入當地華租界,因多年來日商以釜山為大本營的關係,相比於釜山日租界,仁川日租界無疑顯得有些冷清。過去日租界內卻只有十幾家會社,這些會社於租界內修建的一座座倉庫,卻讓日租界顯得更加的冷清。
不過現在這日租界卻顯出了幾分繁華來,原因倒不是得益於靠近仁川,而是因為在戰爭爆發後,越來越多對未來感覺無望的日本人飄洋過海來到朝鮮半島,儘管這裡日租界不復存在,但相比於洋商雲集的上海、天津等地,至少在這裡他們能夠獲一絲家的感覺——作為日租界這裡的氛圍更似日本。
除去日租界不復存在之外,似乎這裡遠好過其它地區——這些受過一定教育或者精通商業貿易的日本可以很輕易的於北洋公司找到一份體面工作,當然除去需要熟悉英、法、俄、德等外語之外,還需要懂得漢語。
正因為這一要求,才使得在前日租界主街的東亞路兩側,除去日資銀行、商社之外,又多出了幾家漢語培訓班,學習漢語已經成為日本人賴以生存的方式,當越來越多的日本湧入租界的同時,在仁川的日資銀行、商社仍然苦苦掙扎著,勉強維持著經營。
東亞路12號的三井物產,過去於仁川如同上海、香港一樣,作為高島煤的代理商,三井物產依然在這裡從事煤炭銷售。每月近千噸煤炭銷量,而現在,隨著戰爭的爆發,煤路斷絕下,三井物資仁川分社已經不復昨日的輝煌。
為了維持經營。分社不得不將倉庫區折除改建為民宅,透過收取房租或出售民宅維持分社於仁川的運營,至於分社的曾經繁忙的碼頭,卻經常月餘不見商船駛入,縱是有船亦是從日本逃出的“私船”——儘管日本國內呼籲“上下一心,共赴國難”。但仍然有許多人拖家帶口,搭乘私船逃出日本,而朝鮮則是他們的目的地之一。
當然這種逃離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私下中的流言——朝鮮這裡有數不盡的工作機會,無論是熟練技工亦或是技術人員、知識分子,都可以得到報酬豐厚的工作。至於船主亦可將船改註冊為朝鮮船隻。
相比於逃入朝鮮的普通人,儘管面臨著國內的商品斷絕的境地,三井會社仍然頑強的在這裡堅持著,全無撤出或將生意委託他人經營之意。
在分社院內,中條他站在辦公室的窗前向外望著,神情顯得有些憂慮,手裡拿一支沒有點燃的香菸,平常他並不怎麼吸菸,他只是在心情鬱快或者煩燥的時候,才會點上一根。
唐浩然!
想到這個人。中條的眉頭猛的一鎖。
對於任何一個在朝日本人而言,這個名字是不會陌生的,他們或許可以不知道朝鮮國王的名義。但對於這個朝鮮的“太上皇”之名卻是如雷貫耳,且不說其在去年驅逐各國公使,把持朝鮮外交,單就是在戰爭爆發後,其趁火打劫收回日租界的行為,就不知讓多少日本人所“不恥”。
但縱是“不恥”也無法改變一個現實——日本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為他們撐腰。甚至連領事館亦只是稍作抗議,便任由其接管租界。至多隻是提出要求保護日商的財產安全。日本完全變成了一個板上之肉,任人欺凌。
不過中條並沒有考慮政治上的因素。相比於政治,他便看重經濟——戰爭的爆發對於商社的影響是致命的,既沒了煤炭,也沒有了國內的棉布,他甚至無法從英商那裡獲得商品——中國商人壟斷著朝鮮地區洋貨購銷,他們自然不願意看到日本商社插手其中,甚至當他嘗試著與北洋公司接觸,表示希望代銷北洋公司商品時,也未能如願以償——這是北洋貿易公司的根本,他們在清國同清國商人合作,在南洋同華僑商人合作,完全沒有給日本商社留下一絲插手的空隙。
為了維持商社的正常運營,他不得將倉庫改建為住宅,出租或出售給那些“懦夫”,可現在逃往仁川的懦夫卻越來越多,儘管俄國海軍對日本實施封鎖,但封鎖並不算嚴密,依然有源源不斷人逃出日本來到朝鮮。
作為商人的中條,同樣也是一個愛國者,他一直在設想著如何以朝鮮為大本營,支援國內的戰爭,按他最初的設想,他希望能夠把軍火假道朝鮮發往日本。畢竟相比於上海、香港,朝鮮,尤其是釜山距離日本更近,完全可以作為軍火走私的大本營,透過軍火走私,不僅可以支援國內的戰爭,商社亦能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是在另一方面,朝鮮海關卻對軍火查禁甚嚴,沒有統監府的批文,軍火一率都不得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