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章 激盪,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說了嗎?朝鮮統監府的唐子然起兵造反了!”
大清早的,四九城內外便有一個訊息悄悄的傳來了,若是說這陣子原本大傢伙關心的還是浙江那邊的事兒,還有那個什麼鳥浙江大漢都督府通電全國興漢驅滿,這不是拿著在旗的爺們開涮嗎?不成,咱得多聽聽那鳥都督怎麼說。
而現在這京城中的人們卻頓時為北邊的事兒給驚呆了——駐朝新軍兵不血刃襲奪旅順,兵鋒直指奉天,如何不讓人心慌?若是說浙江的事兒,在他們眼中,那不過就是官兵一到,亂逆自然不戰而戰的話,朝鮮那邊的精銳,可就等同於當年吳三桂手裡的官府精銳了,若是姓唐也是興漢驅滿,那咱爺們的好日子可就到頭了。
這四九城自也是如此,不管是那平素提著鳥籠子打千喝茶無所事事的,還是那憂國憂民的主,這會都似瘋了般的到處傳播著各種各樣的小道訊息。
“這下可讓那個姓閆的包衣奴給坑苦了!”
這四九城裡聚著百多万旗人,雖說他們中的許多人打從生下來就沒去過關外,至於什麼白山黑水的祖宗之地,也就是聽老輩人那麼說罷了,可眼瞧“祖宗之地”要被漢人佔了,又如何能不心慌。
心驚之餘,不知多少人把事兒都歸罪到那他姓閆的包衣奴身上了,似乎若是沒有他姓閆的在那裡挑著事兒,就不會逼的姓唐的起兵造反,其十萬大軍自然不會打到奉天。
總之縮頭烏龜也好,得過且過也罷。對於四九城裡那些個擔鳥籠子的爺來說,打仗,那可不是什麼好事兒,萬一到時候朝廷再借口減了旗餉,那是一家老少的活計。不成,能不打就不打的好,至於姓閆的忠心,那在這些人眼裡頭,壓根就是個笑話。
“可不是這個理兒,照我說。那姓閆的定是通了浙江的匪,你說人家姓唐的在朝鮮呆的好好的,非去挑人家的刺,逼著人家去砍幾百個人的腦袋,這不是逼人家造反嘛!”
“可不是。今個砍的是旁人的腦袋,明個沒準就有人要他姓唐的腦袋,那小子又不傻,捧著腦袋讓人來砍,這下可好,當年聖祖爺……那是吳三桂自個有反心,可他姓唐的……哎,你們說。皇上能有聖祖爺的本事嘛!”
“就是,聖祖爺是聖祖爺,皇上是皇上。昨個兒聖祖爺能用的招,又豈皇上今個兒能用的!”
顯然,這此平日裡習慣了喝茶遛鳥吹牛的旗中爺們兒,提起典故來那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沒有一個人能說到正題上,對於他們來說。這會所在乎的恐怕就是自己那幾兩的旗餉,千萬千的別給減了。至於什麼國家大事……與我何干?
“嘿。小子,那姓唐的若是忠臣又豈會造反……”
一提著鳥籠子主不過剛嚷了句。那邊頓時招起不樂意來,
“造反,我聽說,那姓唐的可不是造反,人家是要清君側!清君側知道不,若不是姓閆的那龜孫惹出禍害來,又豈會要清君側,我瞧著……嘿,沒準咱們把他姓閆的腦袋砍了,他姓唐的就罷兵了也不一定……”
清君側!
這個訊息在這四九城裡流傳著,誰也不知道訊息是從那裡來的,可恰到好處的在一夜之間,便傳遍了整個四九城。
養心殿內,一班王公大臣,無論年老年少,無論官職高低,都是愣站在那裡,你看我,我看你,並不說一句話。在太后身前坐的光緒帶著些倦容,還算清秀的臉泛著蒼白,眼圈周圍發烏,三個鐘頭前,當朝鮮統監府發出的通電傳到宮中的時候,他整個人都被驚呆了。
唐浩然怎麼會造反?
他怎麼敢稱清君側?
他難道不應該乖乖的束手就擒嗎?
可還未等他見著師傅,那邊太后也得著的訊息,如雷霆般的訓斥便落了下來,那訓斥只讓光緒驚恐的渾身發顫,以至完全不能言語,只是唯唯諾諾的應聲說著是。似乎所有的錯都是由他犯下的似的,可若是他唐浩然是忠臣,又豈會“清君側”,“清君側”這從古至今有幾個忠臣“清君側”的?
其實別說是光緒,甚至就連同慈禧也未曾想到,唐浩然的反應居然如此激烈,原本以她的想法,那唐浩然至多也就是不停的上書抗辯,反正朝廷又不可能真個派人去朝鮮拿人。然後疆吏一體的李鴻章、張之洞他們自然會為其出頭,到最後,讓他交出十幾個人來應付一下便得了。
如此,朝廷的面子也就保全了,而另一方面,她本人亦能借此事,重新插手朝政。在這時局亂起來的時候,有些事情得睜隻眼閉隻眼。可那唐浩然卻壓根就沒給她閉眼的機會,一記響亮的耳光卻抽在大清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