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7章 臣民與國民(下),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們對他的尊敬。
“陛下……”
“老大人……去了……”
在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唐浩然同樣只覺得眼眶一熱,他甚至不願意再說其它,對於李鴻章這個人,他一直懷揣著極為複雜的情感。
他們像是師徒多過敵人,像是長幼而多過同僚,多年來,兩人之間的接觸雖不多,但唐浩然卻知道,如果沒有李鴻章對自己的“縱容”,自己又豈會一路走到現在。而現在,他死了!
儘管他相比另一個時空多活了兩年,但是現在,他卻隨著他一手維護的帝國一同死去了,難道這就是他的宿命嗎?
在另一個時空中,李鴻章用自己的生命與尊嚴,一次次的去維護著那個腐朽的滿清帝國,落下了無數的罵名,卻維繫了滿清帝國的存在。
終其一生,他“只是一個裱糊匠,面對一個破屋只知修葺卻不能改造。”所以,在另一個時空中梁啟超才會認為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所以,他才會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這看似公允的評價,實際上同樣是建立在對李鴻章的不瞭解之上。只有身處這個時代,身處這個位置,才會知道李鴻章身處的困境。事實上,誰又有理解呢?即便是自己,又幾豈曾理解過這個在近代國家變革的陣痛中,一身痛感苦惱之人。他波折萬丈的人生,猶如近代中國的動盪起伏。在晚清李鴻章保持了長達27年最高實力的地位,是他支撐了大清帝國苟延殘喘。以至於外國對李鴻章的信賴遠遠超過紫禁城的皇帝,如果沒有這樣的有能之士,所謂的“我大清”恐怕早已被列強蠶食殆盡。
即便是現在,西方人對於李鴻章的推崇也遠高於自己,他們為什麼會那般的推崇他?閉上眼睛,唐浩然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另一個時空中,當李鴻章去世的訊息傳出之後,美國《華盛頓郵報》用標題為《中國的巨大損失》進行的那個報道。
“李鴻章對於中國的意義,就如同格拉斯頓之於英國、俾斯麥之於德國、迪亞斯之於墨西哥、麥金利之於美國。從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這是一場漫長的哭泣,而在世紀之交的當下,人們依然充滿疑惑:中國及其4億人民,果然誕生了如此一個偉大的人物了嗎?……對李鴻章公務生涯的回顧,將得出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他無數次地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指責受賄及不忠。”
現在,李鴻章去世了,隨著他貢獻了全部忠誠的滿清一起去世了,也許,這恰恰詮釋了他的一生。
“陛下……”
“去天津吧!去送一送老相國吧!”
在道出這句話之後,唐浩然一頭鑽進了自己的專用車廂裡,關門之前交代跟過來的汪大燮說道。
“到達天津之前誰也別來叫我。”
“陛下,還有一份電報,是,是從京城發來的。”
又是一封電報,這是從京城發來的電報,電報的內容同樣是文言文只有一個核心,就是請自己進京登基,主持國政,電報中透露出了一個訊息——慈喜與光緒都死了……看到這個訊息之後,唐浩然心情才略微輕鬆一些,看著電報,他知道,他的帝國在自己的手中誕生了,現在,再也沒有任何可以阻擋他的力量了,即便是曾經試圖阻擋他的力量,現在也在他的面前選擇了臣服……(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