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章 南望,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弱國無外交”,似乎對於“我大清”來說,這幾乎就是一條定律,反正無論是怎麼去談,到最後總歸是要割地,是要賠款,似乎真的是沒有外交一般。
可實際上呢?
如果弱國無外交是因為虛弱的人根本沒有力量的保衛自己,而在這種情況下,弱國比強國更需要外交!因為強國外交藉助國家實力,多少都有以強凌弱的態勢,外交的姿態也就來得粗獷。而弱國只有依靠外交的成功,才可能維護自己的生存與尊嚴,它的外交必須細膩,必須技巧與嚴正結合。
也正因如此,“弱國更需要外交”這句話一直以來,無論是統監府時期也好,總督府時期也罷,都是外交人員需要銘記的一個原則。
越是弱國越需要用外交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對於此,或許沒有誰會比唐昭儀,這位外交部長更為了解,經歷過朝鮮廢約的他,自然深知外交的重要性。熟知如何利用列強矛盾為已用,也正是在這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學習,唐昭儀和他的助手們學會了眾多的外交技巧。
也就是在他們的外交技巧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東北以至於“大清國”的實力卻在迅速的變化著,儘管現在,於時人的眼光看來,大清國被九個地方總督所“分裂”,中央政權權威空前下降,但在西洋人的眼中,他們卻像是看到了“一個帝國的春天”——看到了國人在用政治手腕解決紛爭,相比於國人似乎那作為擺設的議政會,對於西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進步<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與之相襯的軍事實力上的進步,同樣被西洋人看在眼中,以至於令其對“清國”的力量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也正是基於這一錯誤的判斷——大清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當然這其中也有英國出於抑制俄國戰略上的需要的刻意為之。而在“夏維夷事件”後,更是令國人志氣大漲,似乎當真一夜成為了強國。
當外界因此產生誤判的時候。作為外交官員的唐昭儀卻非常清楚,揭開所謂的“強國”的面紗。這個國家依然是虛弱的,掀開了所謂的“他國尊重”的面紗後,依然可以感受到來自西洋人的歧視與輕蔑。
非得透過一場戰爭來獲得強國地位!
即使是作為外交官,對於從戰場上獲得“強國地位”,唐昭儀也不會持一絲懷疑態度,地位不是他國施捨的,沒有戰場上擊敗一個列強,沒有任何人會承認你是強者。不過認同歸認同作為外交官的他又豈不知道,打一場只會有兩種結果,一種固然是人們所希望,而另一種呢?無疑是人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外交官需要有冷靜的頭腦,需要有清醒的意識,可有時候,即便是在心底反覆唸叨著“冷靜”,那冷靜的頭痛依然會失去控制,就像現在。就像此事,在同荷蘭領事的會面結束後,幾乎是在將對方送上馬車。轉身在的瞬間,一句粗話便從唐昭儀的口中迸出。
“丟他老母啊,”
一聲粗話之後,唐昭儀又惱怒的說道。
“當真以為我們不敢打仗嗎?”
這也難怪,為了能夠在荷屬東印設立領事館,在“總理衙門”的委託下,唐昭儀作為談判代表,同荷蘭方面已經談了整整一年,在過去的一年中。雙方的談判遠遠談不上順利,甚至荷蘭壓根就沒有想要談判的誠意。在一些問題上,更是寸步不讓。
這不。談判又一次擱置了。
荷蘭人的輕視,更準確的來說,是荷蘭人的歧視,如何能不唐昭儀惱火。
“大不了一拍兩散,大家槍口對槍口,炮口對炮口的說話!”
若是換成其它的列強,或許唐昭儀還不至於如此,但在他看來,荷蘭只是一個小國,不可能作出太過強硬的表態,但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談判的受挫,甚至讓他懷疑起自己的談判策略發生了問題,但今天的談判,卻讓他清楚的意識到一點——荷蘭人之所以無意談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骨子瞧不起咱們!然帥!”
坐在大帥的面前,將談判的進展一一加以彙報之後,唐昭儀用憤憤難平的態度的說道。
“以我看來,這次如果想要取得進展,非得持以強硬態度不可!”
他的話聲頓了頓,看著若有所思的大帥說道。
“方今之世,西洋人待華僑最為殘酷者,當數荷蘭為最,且不聞百五十六年前的“紅溪慘案”,便就是現在,荷蘭人於其屬東印,以嚴刑酷法來束縛華僑,以苛捐雜稅盤剝他們……”
作為廣東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