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取捨之間,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炎熱的夏季匆匆過去了,西山峰嶺濃密的林被秋風染紅,京郊大地上的高梁黃了,收穫的季節到了。辛苦了一年的農夫佝僂著腰,翹著腳尖托起穀穗掂掂分量,掐下幾粒高梁穀子放在嘴裡嚼嚼,癟癟的、完全沒有往年的飽滿,甚至就連那紅通通的高梁穗兒,也是輕飄飄的,這一切無不是徵兆著不祥。

放下那紅通通的看似和往年沒有什麼區別的穀穗,然後那滿面皺紋、衣著破舊的的老農,瞧著那將要收成的高粱地便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那嘆息聲中全是對年景的憂愁。

唉,老天爺也憐惜莊稼人,半年不見雨滴兒,哪來的好收成啊!

老農甚至回想起當年來,雖說他沒經歷過那些“當年”,沒經歷了所謂的“太平盛世”,可卻也聽人們這般說過,聽旗營裡的人說道著往夕的年景,天子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有過多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不要說遙遠的康、乾盛世,就是當今皇上登基以來的頭二十年,大清國也還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京師二十里以內,地畝永不幹旱,莊稼連年豐收。是了,那會似乎高梁能多收個幾鬥。

甚至就是早些年,不都有民謠在那裡唱著嗎?

“光緒坐龍樓,五穀田豐收,四海民安樂,福如長水流<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可這一切現如今都變了模樣,尤其是三年前的“壬辰之亂”之後,這天地綱常便失了主張。非但外臣以下犯下,奪了大清國的祖興之地,擾了大清國的龍氣不說,國家也跟著傷了元氣,一干亂臣賊子更是居心叵測的盤據地方。行以割據之實,這可不就是亂了天地綱常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天地間最基本的綱常。就這般被打亂了,這老天爺。自然也就瞧不下去了,也雨露不施的懲治起這天下無君無父的亂臣賊子來,全不顧遭罪的都是苦哈哈的老百姓,這光景自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哎,老天爺啊,你咋就不長眼啊!”

老農們抱怨著,對於這些百姓的來說,皇帝是滿洲人還是漢人似乎並不打緊。打緊的是別影響著這年景,而對他們來說,這開年的時候,皇帝也祭了天,按道理這今年的年景應該很好才是,至於是荒年、是災年,那責任全不在皇帝,而在朝中有奸臣或老天不開眼了,就像眼下一般,奸臣當道之世。老天又豈能開眼。

實際上,當類似的文章於新聞紙上刊登的時候,著實讓四九城裡的人們感嘆一番。言道著還是鄉民識忠,甚至於就連同紫禁城中那位在太后再次垂簾後而心情不佳的皇上,心情也跟著好了許多,言道著公道自在人心。

當然,於他看來這奸臣最好能再加一個“母雞司晨”,怕也就更美妙了,不過,這也就是一想罷了,對於怯懦非常光緒而言。他知道,有些事情可以想。至多也就是一想罷了,甚至連表露都不能表露出來。

別說表露了。就內心深處來說,若是現在沒有太后在那裡撐著,讓他這個皇上去應對當前的時局,估計他早都不知道應該如何了,現如今這大清國的局勢,可比當年鬧發捻的時候,還要兇險上幾分來,別的不說,就是單天津的李鴻章,只要他願意,沒準明個這紫禁城就得換個主人。

“母雞司晨”便是“母雞司晨”吧,反正這天地綱常的都已經亂到了這份上了。

浩浩蕩蕩的皇家儀仗簇擁著天子鑾駕,正朝著頤和園方向疾行。鑾駕上的光緒有一搭沒一搭的胡思亂想著,作為皇上,他現在倒是希望自己真個不用問事了,這樣反倒是輕閒一些,可他想閒著,但太后卻不讓他閒著。

自從光緒十四年,皇帝十八歲大婚,皇太后“歸政”之後,一年十二個月之中,慈禧在紫禁城寧壽宮住兩個月,在中南海住三個月,其餘大半年時間,從立夏開始便到頤和園避暑,待十月初十過了她的生辰,才起駕回宮。

然而,“歸政”的皇太后並沒有放棄大清國的權柄,皇帝每十天就要到頤和園請安,把國策政務一一奏稟皇太后,獲准懿旨之後才可以執行。“壬辰之亂”後,慈禧更是藉著光緒之錯,重新把持了朝政,不過在外人看來,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且不說光緒“逼”反了唐浩然,就是後來的地方離心,也不是光緒所能應對,更不所翁同龢等一干清流帝黨所能應付的,甚至那局面兇險到連慈禧都極難應付,於是乎不得已恭王再次出山,雖說現在的恭王沒的攝政王的帽子,可作為議政王的奕訢,卻完全把持著朝政,並一點點嘗試著把局勢扭轉過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讓你拍三國,你居然真跑去東漢

拎袋魚

日向宗家,我在木葉的簡單生活

陽帆啟航

[星際]妖族帝國

樂樂糕糕

抗日:鐵血戰魂,帶出一個特種部隊

克頭黑

從百戶官開始

七隻跳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