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陽光八萬裡,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圖,沿渭水東入中原,另外有部族西移康藏(唐犛、發羌),還有進入新疆南部。進入中原的羌部與黃帝部族融合,進入康藏的羌部與康藏蕃族融合。史載羌人對中華原始文化貢獻極大,羌人姓氏中的齊、許、申、呂等都與姜姓相關,姜是羌字的轉用,周代將與華夏人發生關係的羌人稱為姜姓。有以上姓氏的羌部,都是最先進入中原的羌人。在周代,羌人有兩次大內遷,分別遷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漢代以後,羌人內遷趨於頻繁。在王莽治下,才將漢人遷居羌中,羌漢民族雜處,逐漸融合。隋唐時代,青海湖以東的大部分羌人已與漢人無異,成為漢民族構成的重要部分。據稱大禹是羌人,他帶領部落治水,從積石山沿河而下。若是這樣,姜子牙姜太公也是羌人,他曾垂釣渭水,渭水從陝西東南進入黃河中游,在西嶽華山下的潼關與黃河交匯。羌人中的党項羌,寫下過輝煌的歷史。他們興盛的時期,以迭部為中心跨越甘青兩大地區從事生產和軍事活動,到公元7世紀歸入唐朝,唐朝詩人王之渙寫過著名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由於在唐朝時受吐蕃的強大軍事威脅,時任大唐帝國西戎州都督的党項首領拓跋赤辭要求向內遷徙,唐朝批准了他們這個請求,党項羌於是遷徙靈、慶、銀、夏諸州(今隴東和寧夏)。此後,經過唐朝和五代的發展,党項羌部落越來越強大,到北宋時期,他們終於在徙居地建立起了勢力強大的西夏王朝。西夏王朝的遺址,賀蘭山下的銀川城郊,號稱東方金字塔的夏王陵陵墓群保持至今,氣勢恢宏,佈局廣泛,荒原之上一座座王陵泛著橙黃的光澤,它們是那個消失了的西夏王朝的物理記憶。當代作家張賢亮在此邊上闢有一個西部影視城,以出售荒涼著稱。這裡,仍是黃河之濱,但已經是回族人主要生活的區域,他們創造的花樣繁多的小麥麵食只有義大利人可以相提並論。
謎一樣的瑪曲,站在這裡,想象世界有多麼遙遠,世界就有多麼遙遠。它永遠是一個幻境,天荒地遠的美麗,地球上生態最優美的純淨部位,極地則少其青蔥。百年以前,博學智慧的第三世活佛清晨登上西傾山,遙望黃河自天際而來,蜿蜒迴環清亮在鮮花與綠草間,這神秘的仙鶴棲息之地,令活佛的心靈深深地震撼,遂即興吟出極富哲思的傳世名篇《水木格言》,成為藏傳佛教的經典。解讀瑪曲要置身其中,吃糌粑、犛牛肉和蕨麻米飯,喝酥油茶,聽草原上的天籟之音,看瑪曲的月亮。這些,或許還不夠。瑪曲的神奇遠比想象的要多,宗格爾盆地的石佛洞和宗格爾石林,有奇美的七仙女峰。七仙女峰巍峨、挺拔、峻峭,她們列陣氣勢恢宏,挺拔有力,粗獷、豪放、剛堅、剽悍亦不失靈秀,充滿堅強的張力,塑造瑪曲的沉穩、蒼莽、凝重之美,從體魄健康、孔武有力和博大情懷中透釋含嬌抱羞,她們是瑪曲的仙女,一方雌性的神。萬瑪溝,巍峨橫亙草原的西傾山突然斷裂,形成一個巨大的峽谷,它的南部連線延綿廣闊的大草原,黃河從草原飄流而過。向北登臨,從草原沿著小溪而上,穿過杜鵑林和灌木林,抵達高山草甸,舉目向上,茫茫雪峰,山群次第相連,蜿蜒不絕,深鎖天色中。在此遍佈水母雪蓮、冬蟲夏草和蕨麻等奇花異草,藍馬雞、雪雞、林麝、盤羊等珍禽異獸在珍奇植被上悠遊走動,成千上萬居於山崖的野鴿子紛飛,咕咕鳴叫,射向峽谷的陽光將它們的羽翼擦亮。杜鵑花從6 月始開花,粉紅色和白色兩個主題顏色的杜鵑花開滿峽谷,山風被染紅,瀰漫微甜的氣味,尤映得雪山純潔而蒼涼,萬瑪溝雄奇間見秀麗。
黃河始於泉,自約西宗列盆地、星宿海,至瑪曲草原的澤地,黃河聚泉無以計數,萬里黃河,始於清泉。然瑪曲有異泉,奇妙之處也屬天下奇觀。河曲馬場位於城南,約20公里,聞名於世的河曲馬在此生活。此地河流淙淙,青草如氈,綠樹繁茂,鳥語花香,碧波盪漾,天水一色。河曲馬場西南皋維隆瓦溝上,有一噴泉,遇人喊馬嘶,泉水自動上噴,水噴高達0�35~1�5米。城東郎瑪公路20公里,大水泉像一個漏斗形的水池,池深0�4米,池底有泉眼十餘,終日汩汩噴湧,流出一條河,泉水甘甜清冽,碧澄透明,終年不會結冰封凍,水溫常在9℃~14℃。大水泉背後是西傾山,前面一望無際的草原,黑河如帶,悠悠流淌。大水泉正當草原牧區,牧帳點點,牛羊散漫,獒吠馬嘶,這邊大水泉下圍池養虹鱒魚,鷹在天上飛,魚在水面飛,寂寞的時刻有心在飛。察干曼曲在城東郎瑪公路10多公里以南察干拉卜則山下。察干曼曲,察干,蒙語,意為白色;曼曲,藏語,意為藥水泉。蒙藏二語合而為一叫“白色的藥水泉”,該泉以能治腸、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