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十九、堀田破碎不堪的人生觀(下),校草制霸錄,何事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浦瀟湘自忖這麼多年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不對,應該是“見多食廣”——沒吃過的或許有,沒見過的還真沒幾個。當下拿過選單:“讓我看看!”
她翻了幾頁,不由得也僵在了那裡。旁邊的小二見狀輕笑道:“客官,要不讓小的給您分說一下?”
“不用,我們自帶了大百科全書!”浦瀟湘斷然拒絕道,然後把手裡選單交給了江水源:“江同學,點菜的任務就交給你了,你可別讓我們失望哦!更不能讓這位小二哥看笑話。”
江水源接過選單看了幾眼,馬上就明白為什麼她們兩人都望而卻步了,笑著對店小二說道:“看來你們樊樓正店還真是原汁原味的宋朝範兒,居然連標價都是用蘇州碼子。只是不知道你們店裡的一斤是十兩還是十六兩?”
“當然是十六兩!咱們這可是大宋,哪有一斤十兩的道理?那不成了減福(短1兩)、虧祿(少2兩)、折壽(缺3兩)了嗎?”店小二嘴皮子也利索,“話說客官居然認得蘇州碼子,也算是難得,平常來咱們店裡吃飯的,一百個裡能有三兩個認識的就不錯了。莫非客官從小學中醫或家裡是開藥店的?”
“偏不告訴你!”浦瀟湘對剛才折面子的事情還耿耿於懷,轉過臉向江水源虛心請教道:“什麼是蘇州碼子?我怎麼以前都沒聽過?”
堀田祐也也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
江水源解釋道:“咱們現在記賬一般是用1、2、3、4這樣的阿拉伯數字,或者是大寫的壹、貳、叄、肆漢字。阿拉伯數字在13到14世紀才傳入我國,被國人稱作洋字碼,而大寫的漢字通常認為出現在明朝初年。那麼在此之前,咱們中國人是使用什麼記賬的呢?用的就是脫胎於中國傳統算籌的蘇州碼子。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或商碼,起源於唐,完善於宋元,流行於明清。如果你們翻看明清時期的賬本、地契或者日記之類的文書檔案,就能發現到處都是這樣的蘇州碼子。”
“為什麼叫蘇州碼子?不叫杭州碼子或儋州碼子?”
江水源撓撓頭:“這我就說不清了,因為各種傳說都有。現在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唐宋時期蘇州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在此誕生了蘇州碼子。當然,也有人認為就跟阿拉伯數字並非起源於阿拉伯,而是印度人發明的一樣,蘇州碼子和蘇州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就是後人隨便亂叫的。”
“原來如此。”堀田祐也和浦瀟湘都連連點頭。浦瀟湘隨即又問道:“那為什麼小二哥懷疑你是學中醫或開藥店的呢?”
江水源笑道:“這就要問小二哥了!不過我猜測是由於清末以來西式銀行大量興起,原本豎式賬本逐漸被橫式賬本所取代,與豎式賬本相適應的蘇州碼子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少量保留在少數幾個比較傳統的行當中,比如中醫藥?所以小二哥才有此一說。”
“厲害!您真厲害!完全是一語中的!”店小二忍不住翹起了大拇指,“剛才我說過,平常來我們店裡吃飯的,一百個裡大約只有三兩個能認識蘇州碼子。但要像您這樣把蘇州碼子前世今生說得一清二楚的,一千個人裡都沒有一個!”
“你也不看看這位是誰!你覺得這種膚淺的問題能難得到他嗎?”浦瀟湘與有榮焉地嘚瑟道。
店小二真被嚇住了,小心翼翼地問道:“客官您是?”
江水源哭笑不得地回答道:“你別聽她胡說,我就是個普通遊客。浦瀟湘、堀田君,你們瞧好了,這分別是一到十,學會了就趕緊點菜。”
蘇州碼子並不難學,像〡(1)、〢(2)、〣(3)、十(10)都是一目瞭然的,〦(6)、〧(7)、〨(8)則可以舉一反三,只有〤(4)、〥(5)、〩(9)需要特別注意一下。在江水源看來,聰明如浦瀟湘和堀田祐也,分分鐘學會肯定不成問題。
誰知堀田祐也馬上就把選單遞還回來,羞愧地說道:“江君還是您點吧!很多漢字我都不認識,認識了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實在非常抱歉!”
江水源接過選單仔細翻看一遍,馬上就發現了店家的險惡之處。比如說“餺飥”,雖然歐陽修在《歸田錄》裡說“湯餅,唐人謂之‘不託’,今俗謂之餺飥”,可你個開店做生意的,老老實實寫成大家都懂的面片湯不行嗎?
還有“嘉應子”,根據宋朝程大昌《演繁露》記載,就是京城嘉慶坊的李子特別好吃,號稱“京城之美”,因此被特稱為“嘉慶李”,後來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李子,乾脆直接省稱“嘉應子”,可一千年後的現代人誰特麼知道“嘉應子”就是李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