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永樂架空傳,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以過問。犯有過失行為的族人或是奴僕必須向族長或家主出具伏罪文約,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保證不再違犯。不僅如此,族長或家主還可以直接親自懲罰相關人員,或者罰款、或者罰谷,甚至施行體罰,責打板子。諸如私設公堂,捆綁責打,草菅人命的事例其實並不罕見。”
“更何況,太祖皇帝也曾經規定:普通百姓只要發現貪官汙吏,就可以把他們綁起來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檢查站必須放行,如果有人敢於阻擋,不但要處死,還要株連九族!由此可見,皇上允許布衣百姓參與審案完全符合太祖皇帝的治國方略。”
蹇義見朱棣露出讚許的神情,急忙站出來說道:“功勳子弟和秀才倒也罷了,若是讓頑鈍無知的村夫參與審案,豈不是容易造成冤假錯案?”
朱棣此時的心情已經好多了,因此和顏悅色地對蹇義說道:“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瞭然的話,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斷了。若是案情複雜,常人無法判斷,自然應當將案件交給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聯合組成的三法司會審,最後由朕裁決。這樣處理,難道有什麼不妥當嗎?”
一開始大家還琢磨著應該怎樣對楊榮進行反駁,可楊榮扯出了太祖那面大旗,結果眾人都絕了反駁的心思。蹇義倒是嘗試將不識字的平民百姓剔除出去,可皇上說的道理又沒辦法辯駁。繼續反對顯然是不知好歹了。
剛才見皇上臉色沉了下來,幾個人心裡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現在見皇上又恢復了和藹的神情,況且這種思路確實不好反駁,這幾位都是人精,誰不會就坡兒打滾下臺?
鬱新、蹇義等人向朱棣一躬說道:“皇上聖明。”
注1:若合謀犯罪都踴躍出賣同夥,必然可以節省大量刑偵費用。
第十九章 人耕十畝太少(上)
和臣子們在小範圍內討論了役法改革、稅法改革和吏治改革的大綱之後,朱棣以為接下來的日子會輕鬆許多,但事實上卻不然。
在朱棣的設想中,那些改革的細則由六部相關官員以及文淵閣學士詳細討論,得出結論後,再將結果報上來。如果細則大致沒什麼問題朱棣就下旨實施,若是覺得不妥就寫上自己的意見,然後讓官員們重新討論。
大約是登基之後表現得太過溫和了吧,官員們對朱棣批示的意見並不完全唯命是從,不少經過第二輪討論的細則仍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遇上第二種情況,朱棣只得將相關官員召進宮一起討論。
由於觀念不同的緣故,朱棣往往需要費很多口舌才能讓官員們理解並認同自己的意見。每次說得口乾舌燥時,朱棣總有一股喝令侍衛將某個或某些敢於反駁他的官員拖下去痛打二十大板的衝動——最生氣的時候,他甚至恨不得將反對者直接從**上消失掉。不過,朱棣終究沒有這樣做。
朱棣如此剋制倒不是為了培養民主的土壤,穿越之前他就不覺得民主制度具有絕對的優勢,對於這個年代,朱棣更不可能去青睞那絕對不合時宜的民主制度。真正的原因在於,後世一些很好的措施在這個年代確實行不通——陪審團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擁有燕王的記憶,但集思廣益畢竟能夠少犯錯誤,因此朱棣只得盡力剋制自己的脾氣,免得讓朝堂上徹底成為一言堂,最終導致自己犯在嚴重的錯誤。
另外,朱棣能夠成功剋制自己的脾氣,楊榮在其中多少也有些的功勞。正如歷史中所記載的那樣,議而不決之時,朱棣的臉色就會變得很難看,於是大臣們便戰戰兢兢、無所適從。這時,楊榮便大顯身手,三言兩語便使得“龍顏大悅”。
朱棣最討厭的就是某些官員根本不講邏輯,開口閉口只是祖宗成法。楊榮的方法很取巧,那就是引用古人說過的話——古人說過的話實在太多,想要從中找到支援自己的證據實在再容易不過了——雖然從“古人云”中找出反駁的證據也很容易,可問題是每當楊榮舉出相應的例子後,朱棣很快就會拍板。冥頑不化的官員們以“祖宗成法”為盾,而楊榮則以“古人云”為矛,到底是矛利還是盾固畢竟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分辨出的。這時朱棣再打出“皇權”這張王牌,趁勢取勝倒也不難。
多次與思想僵化的朝臣辯論之後,朱棣倒是理解了歐洲為什麼會打著文藝復興的幌子發展資本主義思想。封建思想確實很頑固很強大,新思想要取勝只能取巧——若歐洲人不打文藝復興的幌子,而是直接說思想創新,教會不使用暴力手段制止才怪!
這段時間裡總的來說,朱棣是很鬱悶的。因為,工作比想象的要多;大臣們的觀念普遍都很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