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4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程序,李顯慨然允之,和議遂在次日得以重啟。
儀鳳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經幾番激烈的爭辯,大食與大唐雙方之和平友好盟約總算是草簽了下來,按條約規定,大唐須得從波斯撤回軍隊,而大食則保證波斯的獨立與安全,至於戰時的損失,雙方各自承擔,互不追究,有關戰俘問題,由大食與波斯自行協商解決,大唐概不參與其中,雙方締結友好邦國,彼此通商,萬世永睦云云。
儀鳳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大食王儲葉齊德?伊本?阿布請辭,以草簽之盟約亟需哈里發批准為由,不顧即將大雪封路之事實,強要離開長安,只留穆阿?維亞?阿本率部分隨員在長安以為留守,武后慰留不得,著太子李顯率百官送之郊外,雙方依依而別。至此,一場折騰了大半個月的鬧劇算是暫時告了個段落,再一計議得失,從牌面上來看,太子一系吃了個大虧,儘管將波斯駐軍調了回來,算是略有所得,可河西的軍政大變就在眼前,若無意外的話,太子穩立朝廷的根基必將慢慢走向傾覆,箇中勝負如何,似乎已到了可以蓋棺定論的時候了。
似乎也就只是似乎,僅此而已,並非就真的沒了變化,就在後黨們為好不容易大勝了太子一回而彈冠相慶不已之際,又一封緊急軍報到了京——烏海山口突降暴雪,大雪封山,進入吐蕃的關礙盡皆被堵死,不至開春雪化,大軍已無越過之可能。此訊息一至,登時便給了後黨們當頭狠狠一棒,此無它,河西大軍不能出動的話,從隴關調軍入河西就沒了正當的理由,而武懿宗接掌隴州這一要地的事情顯然也得黃了,聖旨筆墨未乾,而竟出此變化,著實令後黨們全都有些個措手不及,剛剛興起的河西軍政變革一事遂就此擱了淺。
一記漂亮的回馬槍下來,算是暫時穩住了搖搖欲墜的朝局,然則李顯卻並不敢有所懈怠,只因他很清楚開春之際,方才是真正決戰之時,還有著許多的工作要做,能不能笑到最後,尚在兩可之間,這其中,最讓李顯放心不下的有兩條,一是政事堂的局勢不容樂觀,二是波斯那頭的惡戰又將再起,勝負如何必將影響到朝局的變化。
政事堂的形勢就不必說了,儘管有了劉仁軌這麼位心腹老臣在,可也就只能算是一票,而越王加上賈朝隱,後黨那頭本就已佔據了上風,再算是裴行儉等實際上是忠於高宗的宰輔們,要想在政事堂裡透過有利於李顯的河西調整方案顯然不是件易事,至少在李顯看來是如此,能否順利過關,就得看這幾個月的努力能否奏效了。
與大食的盟約算是簽了,然則盟約這玩意兒簽出來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找機會撕毀它,從古至今,莫不如是,換而言之,這盟約籤與不籤,都一回事兒,到了底兒,還是要靠刀鋒來說話,可以想見,一待葉齊德?伊本?阿布帶著後黨那頭故意洩露於其的訊息一回到大食,波斯風雲必將再起,倘若能勝,則李顯在朝局中的話語權自然要高上不少,可一旦若是戰事稍有不利的話,那後果對於李顯來說,可就有些不堪了,不為別的,只因這支軍隊是李顯的軍隊,從上到下都是李顯的嫡系心腹,而和平協議又是李顯主持簽訂的,只要出了差錯,李顯自然也就是第一責任人,問責的板子一下,河西軍政必將遭到徹底的清洗,後果自是不消說的嚴重!
難,真的很難!自打調露元年的元宵一過,李顯都已在巨幅沙盤前蹲了十數日了,也還是沒能盤算出個穩妥的戰策戰術來,離前線過遠,無法及時掌握敵情變化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卻並不是根本的核心所在,只因有著飛鷹傳信的渠道在,雖說有著滯後的缺憾無法彌補,可大體上的敵情動態,李顯心中還是有數的,問題的根本在於彼此間兵力差距太大了些,哪怕大食國不敢舉全國之兵入侵波斯,可再怎麼算,湊出個三十萬人馬卻還是辦得到的,而唐軍增援過之後的兵力也不過就三萬出頭一些而已,十倍之差距不是靠計謀可以輕易彌補得了的,更麻煩的是葉齊德?伊本?阿布必已從後黨處得知了唐軍的虛實,此戰前景實是有些不容樂觀。
“殿下,午時將至,您看……”
今日一大早起,李顯便又照例蹲在了沙盤前,半天都不曾動彈上一些,臉上的憔悴之色已是清晰可見直看得侍候在一旁的高邈為之心疼不已,這便小聲地從旁建議了一句道。
“嗯。”
李顯正自尋思得入神,渾然沒聽見高邈的話語,只是隨口吭了一聲,可人卻依舊埋首在沙盤上。
“殿下……”
高邈見狀,還想著出言再勸上幾句,只是口方開,卻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大作中,莊永急匆匆地從外頭行了進來,到了嘴邊的勸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