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5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后此言說得頗為在理,高宗自是不好再固持己見,可又不放心將此案交予旁人審理,遲疑了一下之後,還是不情願就此收回成命,這便沉吟著將問題拋給了默然而立的李顯。
“父皇明鑑,兒臣以為母后與八叔之言皆正理也,兒臣並無異議。”
明知道高宗如此問法,要的是自個兒去自告奮勇,可李顯卻是不能如此做了去,縱使高宗臉色的期盼之色再濃,李顯也只能是硬著心腸假作不見,態度明確地表明瞭自己無意主審此案的意思。
“嗯,也罷,那顯兒以為此案交由何人主審為宜?”
這一見李顯不肯出頭,高宗心中失落難免,可於情於理都不好遷怒於李顯,高宗無奈之餘,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指望著李顯能推出其一系的朝臣來審此案,以求得保住李賢性命之一線可能。
“但憑父皇、母后做主,兒臣皆無異議,若須兒臣配合處,當全力以赴之!”
李顯多精明的個人,只一聽便已明白了高宗此問的用心之所在,自不可能不動心,可惜動心歸動心,李顯這會兒還真是無人可舉薦的,只因其心腹手下如今大多都在外地為官,僅剩下的就只有小貓三兩隻,壓根兒就上不得檯面,縱使舉了出來,也只不過是平白遭武后攻訐罷了,與其如此,倒不若藏拙來得強。
這一見李顯不肯出頭,高宗眼中的神采立馬便黯淡了下去,可細細一想,又覺得怪不到李顯頭上,一時間竟不知說啥才好了。
“陛下,老臣以為刑部尚書武承嗣果敢幹練,又有主審大案之經歷,當是最佳之人選也。”
眼瞅著高宗在那兒為難不已,群臣們都不知該如何開解方好,只能是視如不見地保持著沉默,可李貞卻是無甚顧慮,再次站出來開了炮。
“陛下,臣以為越王殿下所奏甚是,臣附議!”
李貞開了頭炮,賈朝隱自是不甘落後,緊接著也冒出來表演了一番。
“陛下,承嗣這孩子處事穩重,似堪大用之輩,就讓其試試也好。”
有了兩位宰輔的出頭,武后也就有了進言的良機,這就緊趕著也附和了一番。
“也罷,那就這麼定了,且先審了再議罷。”
眼瞅著大勢已去,高宗心中著實晦澀不已,實在懶得再多議下去了,這便丟下句交待,起身便轉進後殿去了,其背影顯得格外的蕭瑟與悲嗆……
第六百三十二章必爭之要職
儀鳳二年七月初一,東宮大宴,太子李顯以海外糧種進獻,並自薦應對久旱之災情,席間,有災民鬧事,太子出面平之,帝大悅,準太子所奏,立賑災指揮中心,調青州刺史狄仁傑入朝為大司農,並行諸事,是夜,有盜匪夜襲糧倉,為太子伏兵擊退,次日,帝聞之大怒,召諸宰輔以議決其事,準越王李貞所奏,下詔大搜全城,並由刑部尚書武承嗣主審全案,限時一月審結。
儀鳳二年七月初六,“鄧記商號”先頭船隊抵達洛陽城郊,所載萬餘石糧投入賑災,本已嚴峻到了極點的災情遂得稍緩,帝悅之,賜“鄧記商號”掌櫃鄧誠玉如意一柄,珠寶若干,以示恩寵;儀鳳二年七月初九、初十,“鄧記商號”海運船隊分別抵達青、平二州,青州刺史狄仁傑受命指揮河北、山東之賑災事宜,活民無算,世人皆感太子之仁德無雙。
儀鳳二年七月二十日巳時,天公開眼,大旱兩月餘之後,河南的第一場雨終於是落了下來,儘管並不算大,可對於飽經旱災之苦的大眾來說,卻勝似甘霖,麋集東都附近之數十萬災民冒雨狂歡,急欲歸鄉,主持賑災之太子李顯急召各有司衙門協調災民返鄉事宜,並行文河南、河北、關中、山東四地之諸州刺史,勒令各州各縣全力以赴,務必安排好災民的安置及復耕之事,另,李顯又抽調了大批懂耕作之東宮侍衛及司農寺諸般官吏趕赴各州、縣,以督辦海外糧種普及之相關事宜。
雨接連下了幾日,儘管都只是不甚大的陣雨,可旱情好歹算是過去了,不僅如此,熱得流火的天也稍稍涼爽了些,算是酷夏裡難得的好天氣,城外的荒野上,初生的草尖嫩芽碧綠蒼翠,數日間便已鋪滿了大地,能得閒者,莫不趁此機會踏青郊遊,好生享受一番久違的“春之意境”,只是這等閒情雖好,李顯卻是無福消受,只因他很忙,忙得個昏天黑地,每日裡起早貪黑地張羅著,幾乎是事必躬親,便是連個喘息的時辰都難能找到,倒不是李顯有受虐之傾向,實在是官面上缺人手,只能親自操刀而為之。
累,自是不消說的了,可在李顯看來,卻是值得的,不止是活人無算這等天大的公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