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2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囉唣,這便下了決斷,當即便點了首輔裴行儉的名。

“微臣在!”

裴行儉乃文武之全才,自是知曉高宗其實是誤讀了武后的意思,但卻絕不肯出言點醒,這便假作不知地站了出來,高聲應答道。

“此事便由愛卿掌總了,朕給卿等兩日時間,務必給朕一個決議,可能辦到否?”

高宗對裴行儉這個首輔還是很信任的,這便將掌總之事交給了其。

“臣當盡力,必不負陛下所託!”

裴行儉對武后一向很不感冒,早年他被貶去安西,就是因反對立武媚娘為後之故,這些年來,雖不曾再有公然反對武后的言行,可暗中卻是沒少為武后設些隱蔽的絆子,而今得了個名正言順地擺武后一道的機會,自是樂意得很。

“嗯,那就這麼定了!”

高宗本就是大病剛愈之體,先前又被李賢將死的事狠狠地刺激了一回,再議上如許之久的事,早已是疲得不行了,這一見事情已告了一個段落,自無心再主持朝議,丟下句交待之後,也不等裴行儉領旨謝恩,起了身,便拖著腳向後殿行了去,他這麼一走,早朝自也就告了終了……

第六百四十四章調虎離山

事情上了政事堂,結果自然沒甚懸念可言,不過僅一日的功夫而已,結論便已報到了高宗處——政事堂以六對一的懸殊比例透過了吏部侍郎蕭明的提議,贊成由袞州刺史駱賓王接任出缺的洛陽府尹一職,高宗也無甚疑慮,很是爽快地便準了奏,著吏部即刻辦理相關手續,急招駱賓王入東都,一場激烈的政爭就此告了個段落,東宮之勝勢昭然。

儀鳳次年八月初三,河西副都督、左監門衛大將軍高偘入朝述職,並押解原吐蕃贊普都松芒布及被俘之諸多吐蕃權貴抵達東都,帝大悅,親於則天門檢閱了隨行之河西軍眾,並接受了都松芒布的投誠,封其為安逸公,賜府宅一棟,良田若干,安置於洛陽城中居住。

高偘述職後,不再返回河西,留京任兵部侍郎之職,所遺之缺由李勣之長孫、左金吾衛將軍李敬業接任,原隴州都督凌重調任安東都護府出掌遼東並原高句麗屬地,所遺之缺由原廢后王皇后之弟王方翼接任,並調左驍衛將軍李溫回朝聽用,調廣武縣令劉禕之回朝任通事舍人,其餘河西諸官雖未大動,但皆敘功各有進階不等。

八月初十,中秋將近,方才履任的洛陽府尹駱賓王上書高宗,言及大災剛過,民心士氣待振,提議本應於次年舉辦的馬球賽提前舉行,高宗以為然,準之,並親於中秋時分蒞臨東都城外的西苑馬球場,君民同樂,東宮組隊參賽,太子李顯親自披掛上陣,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奪魁。

九月初三,秋收已畢,受災之各州因引種海外良種之故,盡皆大豐,民心遂安,皆感念太子之大德,紛紛欲立生祠以為歌功頌德,太子聞之,特下明文以謝絕,而天下百姓皆以為當立,數十州百姓自發聯名上奏朝廷,高宗、武后皆無所置評,太子再次謙謝,並言此功德當以林虎、鄧誠為首,若必欲立祠,請立二人,百姓不受,並立之,以李顯為首,林、鄧二人陪侍,至此,太子賢德之名已是深入民心,武后主政的正當性無疑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根基已有所不穩,朝野間呼籲太子監國之聲日漸高漲。

九月初九,正值重陽佳節,客居洛陽的波斯王卑路斯鬱鬱而終,臨死前再次上本呼籲高宗派兵助其復國,高宗再次以路途過遙為由,拒絕了其之臨終請託,只言若是有合適之時機,會送其長子泥涅師及家眷返回波斯,泥涅師不甘,再次上本章,言及思鄉日切,不忍坐視故土飽經大食國之揉虐,懇請高宗看在波斯一向恭順大唐之情分上,儘早派兵相助,高宗置之不理,事遂無果。

重陽一過,天就冷得快,尚不至十月,霜已是降了,雖無風,可空氣裡的寒意卻已是刺骨難耐,單袍早已穿不得,尋常人早已是皮襖上陣了,可明崇儼卻是不介意這麼點寒意,依舊是白袍加身,端坐於亭子間,手拈著枚白子,眉頭微皺地盯著面前的棋盤,遲遲沒能落下一子,良久的沉默之後,頹然地搖頭,將手中的棋子丟回了棋盒,長嘆了口氣道:“葛老弟高明,明某認輸矣!”

“明兄棋力一向高強,小弟素來是甘拜下風的,今日僥倖連勝,非是小弟棋力見漲,怕是明兄心思太重了罷。”

端坐在明崇儼對面的是個極其年輕的白袍少年,可身份卻並不低,乃是新進之武狀元葛弓,現任兵部員外郎之職,其人風姿卓卓,頗具才略,儘管剛入仕沒多久,卻在兵部事務上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改良方案,隱隱然已是軍中的後起之秀,自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