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內裡之詳情。

“諸公既聯袂而來,想必有教孤者,那便都說說好了。”

儘管已猜到了眾人的來意,可李顯卻並不打算點破,而是彈了彈衣袖,一派從容狀地問了一句道。

“殿下,如今東宮大位已虛懸,當有德者居之,末將以為殿下才德兼備,正該有此作為,末將等願拼死保殿下直上青雲!”

蕭潛畢竟是武將,雖也算老成之輩,可養氣的功夫卻是註定沒法跟駱賓王等人相提並論的,等了一陣,見大傢伙都不開口,他可就忍不住了,豁然站了起來,對著李顯猛地一躬,高聲便勸進了起來。

“嗯,諸公也都是這般想法麼?”

李顯沒有對蕭潛的話進行點評,而是環視了一下其餘三人,不動聲色地問道。

“殿下,恭謙忍讓固然是種美德,然,用之於朝爭卻是萬萬不妥,值此緊要關頭,唯有勇猛精進方是正途,倘若畏縮不前,必自誤,下官竊為殿下不值!”李顯話音剛落,駱賓王便已站了起來,直白無比地開了口,言語間很明顯地帶著訓示的意味。

“殿下,下官以為此等天賜良機,若不早做準備,恐有貽誤之嫌,與其將來受制於人,不若今日奮起一擊,下官等願為殿下奔走四方,以成殿下之令名,且環顧當今,除殿下外,更有何人可堪擔天下之重任者,此皆下官等心腹之言,還請殿下明斷!”

林明度屢任地方要職,於人情世故上顯然比駱賓王來得圓融了許多,儘管兩人在政見上時常意見相左,可在擁立李顯一事上,卻別無二致,當然了,林明度說話的語氣比起駱賓王來,要委婉了不老少,可內裡的意思卻是完全一致的,都贊成李顯於此際趁勢而起。

讓李賢去上位是李顯早已算計好的事兒,倒不是李顯謙讓,而是事實所迫,簡單地說,便是李顯此時尚未做好與武后全面決戰的準備,“玄武門之變”可不是那麼好上演的,不光是軍事上的實力要夠,還有著政、經兩方面的要素需要考慮,火候不足之際強行為之的話,就算是僥倖成功了,接下來也必然會是一個亂世,旁的不說,光是那些尚活著的太宗諸多兒子們便不會善罷甘休,大亂一起,要想平定下來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李顯不能也不願面對一個殘破的社稷,哪怕他有著絕對的把握平定所有動亂,卻也不願因一己之私而造成天下浩劫,再說了,萬一要是失敗了,李顯除了流亡西域之外,怕是沒第二條路可走了,故此,李顯此際是萬不可能因諸心腹進諫便盲目改變預定的全盤計劃的,只是該如何說服諸人卻令李顯十二萬分地頭疼了。

頭疼了,李顯這回是真的頭疼了,這一向以來,李顯雖將在座諸人都看做心腹,信賴是不消說了的,可在使用上卻有著極大的差異,簡單來說,除了狄仁傑是當成智囊來看待之外,餘者李顯只是當成方面大員來使罷了,並不是所有的機密事李顯都全盤相告的,至少在如何對抗武后一事上,李顯便有著極多的保留,並不曾與眾人分析過全盤算計,倒不是李顯信不過諸人,而是其中的機密與陰暗之處實不足為外人道哉,再者,就智算而論,除了狄仁傑之外,其餘人等在大局上都幫不上李顯的忙,自是無必要讓眾人平白去擔著天大的心思,如此一來,要如何說服諸人可就令李顯為難萬分了的,要知道駱賓王等人代表的可不僅僅是他們本人,諸人的身後都還有著一大幫的人馬在,旁的不說,光是蕭潛便代表著那些從英王府走出去的文武官員的利益,這還不算西域那頭的李謹行等諸多將領也是蕭潛在暗中聯絡著的,一句話,面前這四人便代表了所有屬於李顯的官面上所有人馬的利益,李顯又怎能不小心應對的。

“諸公之意孤已盡知,都請先坐下罷,狄公,您對此可有甚見教麼?”

李顯一時半會也想不到太好的解決辦法,萬般無奈之餘,只好將皮球踢到了沉默不語的狄仁傑腳下,就指望著一向睿智的狄仁傑能拿出個解決此困境的好辦法來了。

“此等大事當由殿下自擇之,下官實無異議。”

李顯的話音一落,駱賓王等人的目光立馬齊刷刷地聚焦在了狄仁傑身上,都指望著狄仁傑能出言勸進上一番,卻不料狄仁傑既沒有支援眾人的勸進之說,也沒有似李顯期盼的那般出言反對,而是不緊不慢地回了一句沒鹽沒醋的廢話。

“懷英老弟怎可如此說法,我等既擇殿下為主,自當為殿下謀前程,豈能推而諉之!”

駱賓王在眾人中年歲最長,脾氣也最剛直,自是聽不得狄仁傑這等溫吞水的說辭,毫不客氣地便當面駁斥了一句道。

“不錯,正是此理,蕭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