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完了事兒,但卻沒想到高宗居然冒出瞭如此個荒唐至極的諡號,所有人等自是全都傻了眼了,誰也不知這當口上是該稱頌好呢,還是反對才妥。
所謂的諡號有著兩層的意思——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只有地位尊崇之輩方能有諡號,也就是個蓋棺定論的意思,於親朋來說,固然是極為重要,可於旁人而言,那就是無甚要緊之事了的,本來麼,太子的諡號如何定,朝臣們爭歸爭,卻不過是各表忠心罷了,然則高宗將李弘的諡號定為“孝敬皇帝”的話一出,麻煩可就來了——首先,自古以來就無此等先例,哪怕翻遍了古禮與《大唐律》,也斷然找不出半點的依據,毫無疑問,高宗這道旨意有著濃濃的亂命之嫌疑,其次,既然李弘的諡號是“孝敬皇帝”,那葬禮就得依照帝王之禮來辦了的,花銷之大可不是個小數目,最關鍵的是如今正值農忙之際,要造帝王之墓,所要動用的民夫之數目可不是三、五州縣能應付得了的,說是勞民傷財也絕不為過,不過麼,這兩條都不是群臣緘口的關鍵所在,真正令朝臣們憂心不已的是高宗此舉的用心之所在,很顯然,滿朝大臣就沒誰想當上官儀第二的。
“陛下聖明,妾身以為弘兒一生操勞,所行諸事皆利國利民,確當得此諡號。”
朝臣們都看出了不妥,有著七竅玲瓏心的武后自然更清楚高宗此舉是在向自個兒表示著不滿,然則武后卻宛若不覺一般,抹了把眼淚,率先打破了殿中那令人窒息的沉悶,體貼至極地附和了一句道。
“父皇聖明,兒臣等別無異議。”
武后話音剛落,有心表現一下的李賢便即從旁閃出,高聲稱頌了起來。
“陛下聖明,臣等歎服。”
李賢既已出頭,剛調回朝中任侍御史的林奇等十數名潞王一系的朝臣們自是不敢怠慢,各自出列附議不已,然則絕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