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李顯身旁,高聲恭維了起來。
“林刺史,此處隘口便交由爾了,務必確保不失。”
這一仗打將下來,殺敵四百餘,生擒兩百出頭,而己方不過傷亡了三十餘人,絕對可以說是一場大勝,可李顯卻高興不起來,不但不因此而興奮,反倒心中暗自警醒著——熟讀兵書戰策並不意味著便能縱橫戰場,更別說甚子戰無不勝了的,就此戰而言,該檢討之處著實不少,這等時分李顯實無心去聽林明度的恭維之語,這便擺了下手,面色肅然地吩咐道。
“是,下官便是拼著這條老命也斷不會丟了此地!”
林明度既已下定決心要投效李顯,自是得好生表現一下忠心,緊趕著便賭咒似地作出了保證。
“嗯。”李顯本還打算慰籍林明度幾句,可眼光的餘角突然瞄到渾身綁著繃帶的凌重正由著兩名親衛扶持著走了過來,立馬便停住了口,翻身下了馬背,大步行到了凌重身前。
“殿下,末將幸不辱使命!”
凌重傷得極重,全身上下中了十數刀,好在都不是致命傷,只是失血過多,此時已無法獨力行走,這一見李顯迎將過來,忙強掙了一下,似欲給李顯見禮,卻不料牽扯到了傷處,疼得直呲牙,沒奈何,只能是苦笑了一下,低了下頭,算是給李顯行了個禮,口中略帶一絲自豪地說道。
“嗯,此戰能勝,爾當為首功,好好養傷,在此協助林刺史守住八寶川,孤當替爾多殺幾個賊子!”李顯很是欣慰地拍了拍凌重的肩頭,溫言地吩咐了一句,而後毅然轉身上了馬,緩步行到已整好了陣列的隊伍面前,一揮手,高聲下了將令:“全軍聽令,出發!”話音一落,率先縱馬奔進了河谷,向深處賓士了去,眾將士見狀,自是不敢怠慢,排開整齊的佇列緊緊地跟在了李顯的身後,萬馬奔騰間,塵土漫天飛揚而起……
第一百九十六章摧枯拉朽(上)
大通河谷總長約六十餘里,呈喇叭狀,靠近蘭州一面窄,向著青海一側則逐步放寬,最窄處便是吐蕃第一道營壘所在之處,寬不過二十餘丈,至於到了青海一側的出口,則已是二里許的巨大豁口,自八月底擊敗了薛仁貴的大軍之後,吐蕃人便已趁勢佔據了整條河谷,並曾試圖將整個八寶川納入版圖,只是因著大唐蘭州守備部隊拼死抵擋,這才不曾得手,不得不在大通河南岸停駐了下來。
為徹底控制住新徵服之地,吐蕃人於大通河谷內共築營壘三道以遏制唐軍的可能之攻擊,除已被李顯所部攻下的第一道營壘之外,尚有位於河谷中段依山而建的軍寨一座,駐兵亦是一千,再有便是青海一側出口處設有大營一座,統軍大將為噶爾?東贊宇松之幼子噶爾?勃論,有軍民約兩萬餘眾,其中能戰之士約一萬出頭,餘者為老幼——吐蕃人的軍制雖經松贊干布改革後,已相對完善,可其作戰習慣依舊不脫遊牧民族之本性,但凡有戰事,總是整個部落一起出動,能戰之士在前征戰,老幼則隨行放牧牛羊馬匹。
咸亨元年十月初六,李顯所部趁夜襲取了吐蕃軍前哨營壘,其第二道軍寨之守將聞知唐軍勢大,不敢孤軍堅守,棄寨而逃,唐軍並未銜尾急追,而是在吐蕃棄寨安頓了下來,次日一早,方才揮軍直奔吐蕃大營,是時,早有準備的噶爾?勃論率主力一萬兩千人出營列陣相迎,雙方遂在大通河谷出口處形成對峙,大戰一觸即發,有趣的是雙方的統兵官皆年輕得有些不著調——唐軍主帥李顯十六歲,吐蕃統帥噶爾?勃論也僅比李顯稍長一歲。
吐蕃軍一萬兩千人分成四部,左翼兩千步兵,五百騎兵,統兵官千戶長列咯?確吉;右翼一千五百步兵,一千騎兵,統兵官千戶長沃論次贊;前軍兩千步兵,一千騎兵,統兵官千戶長索倫贊;噶爾?勃論自率一千步兵、三千騎兵為中軍。唐軍則只分成三部,左翼寧遠將軍趙樸初、右翼遊擊將軍高尚志,各統一千步兵,李顯自率三千騎兵為中軍,兩軍之間的距離約摸三百餘步。
“對面的聽著,我家大將軍有請大唐周王殿下出陣一敘!”
就在兩軍默默對峙之際,吐蕃軍陣中一名百戶長縱馬飛奔到了戰場中央,操著生硬的漢語對著唐軍陣列嘶吼了一嗓子。
搞什麼飛機,這打仗還真跟演義似地過家家不成,敘話?莫非還要再來個單挑麼?李顯正在對跟在身邊的三名騎兵校尉——李賀、王秉、程河東交待作戰計劃,冷不丁聽到那名吐蕃百戶長的呼喝聲,眉頭不由地便皺了起來,實在是有些子不知所謂。
“殿下,吐蕃賊子向來無信,您萬不可輕出。”
“是啊,殿下,吐蕃人詭詐,恐另有埋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