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中國文化的展望,團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國文化發展出一個觀念,就是自視為一個自足的系統(a self…sufficient system)。在這個系統裡,不僅一切人理建構是優於一切,而且實際的物質生活之所需也無待外求,外人則必需中國的貨物。 在這種心理狀態之中,中國與外國於一八六一年以前根本不曾有過近代意義的外交。中國根本感覺不到有何正式外交之必要。這並不是說,在一八六一年以前中國與外國未曾有過實際的交涉。有的,可是這些交涉都是從“天朝君臨四方”的態度出發,來“以大事小”。複次,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也不是沒有和外國透過商。但是,“上國”視那些通商行為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商賈小民細事,從來沒有把這類事情放在核心價值的地位。在鴉片戰爭以前,中西在陸路和水路都有許多接觸。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屢次遣派使節到中國來,要求訂約通商,而清朝的政府把他視為進貢的使臣,命令他們向皇帝或御座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這些使節為了達到通商的目的,只好勉強遵從。一七九三年,英國遣派特使馬嘉尼(Macartney)到中國來談判通商與傳教事項。清朝政府又援前例把他視作進貢使節,要他打起“英吉利朝貢”的旗字。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賜見,又要他行臣下覲見皇上的大禮。豈知這位“英夷”跟從前的那些“夷人”不同,堅持不肯。經雙方再三磋商,算是用謁見英王的禮節謁見乾隆皇帝了事。因此,馬嘉尼弄得空手而回。

一八一六年,英國遣派使節阿門赫斯( Amherst)來中國辦交涉。清朝政府還是把他當進貢的使臣看待。這次為了在天津賜宴,清朝政府要他向皇帝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而被他拒絕,和不依照規定日期入京覲見嘉慶的事端,惹得嘉慶大發雷霆,說阿門赫斯傲慢無禮,目無“天下共主”,降旨敕令他馬上出京回到英國去。這還不算,他又下了一道訓飭英王的敕諭以圖“轉圜”。但是口氣完全是上國對藩邦的辭調。

一八三四年,英國政府遣派律勞卑( William John Napier)東來和中國政府交涉。當時英國外相巴門斯頓( Palmerston)訓令律勞卑,要他在抵達廣東時,即行直接寫信告知粵督盧坤。巴門斯頓不知道他所下的這條訓令是從他認為毫無問題的基礎出發的。這個基礎是說,律勞卑具有公使的身份。以具有這種身份的人寫信給中國的總督,豈有不可之理?殊不知這裡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觸及當時中國文化對“夷人”以及商人的態度。依照當時中國的習俗和官方法令,總督怎可與“夷人”直接通函?律勞卑徑行到了廣州,並且直接寫信給粵督,希望晤面,並且商議一切有關事宜。他的信函遞交總督署的門衛官。門衛官說,一切“夷稟”須由洋商轉呈。後來守城官員說“夷人”直接函稟有違先例,而且封面系用平行款式,拒不收受。行商的人勸律勞卑改用呈文形式,由行商代為轉呈。律勞卑認為國際貿易互相有利,且英國的國勢不弱於中國,所以一定不肯。粵督盧坤認為新來“夷目”不懂成規,擅自跑到廣州來滋擾生事,於是下令通譯人等向律勞卑“開導”,制止其“目無法紀”的行動;並且說中國大臣向例不許與外人私通訊函,因此該“夷目”來信當不受理。他所依據的道理是“大夫無私交”的“春秋之義”。因此,道光皇帝批諭說他“所辦尚妥,所見亦是”。一八三八年英國東方艦隊到廣東示威。嘉理義律( Chales Elliot)到廣州為艦隊司令代呈事件,要求免寫稟字,以後有事傳達,派人遞信。總督鄧廷楨拒絕不收。艦隊長官派人送信給水師提督天培,請他代呈,也沒有得到許可。英國人吃了一頓“閉門羹”。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觀(2)

從以上的陳列,我們可以知道天朝型模的世界觀含蘊著下述幾點:

(a)自我中心的。這種觀念就是把“咱們中國”看做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地方都是中國的邊圉。這種觀念之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歷史的原因。中國自古代就逐漸形成天下定於一尊的世界國家觀念。《尚書》裡有所謂“元后”。這一“元后”位於“群后”上面。它是天下的“共主”。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並起。諸侯之間的政治地位,有些類似近代歐洲各國之間的平等關係。可是,在諸侯上面,還有一位大家至少在表面不能不擁戴的天子。“天無二日,民無二皇”的觀念逐漸形成。到了秦朝,“一匡天下”的觀念型模就制度化了。這種觀念,到了近代,就成“統一”觀念。這個觀念的這個線索的發展,在中國可說是“深入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其實,我們認識很久了

做白日夢的時候

8010媽媽向前衝

尋找山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