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部分,興宋,知恩報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豆腐西施一番心意。時穿順手接過豆腐西施遞上的碗,西里呼嚕的吃著,縣衙派來的領路人與衙役則乘這會兒工夫,上前跟時穿交代著案情以及海捕文書……
縣裡派來的苦主是一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名叫周毅。他是死者一家的女婿,與死者住在隔壁村,以前曾見過兇手曾癩子,這次負責帶並指認兇犯——畢竟宋代的海捕文書,影象畫的並不十分準確,如果無人現場指認,根據海捕文書的描述,幾乎無法確定兇犯。比如海捕文書上,對曾癩子這樣有明顯的外部特徵,也泛泛的描述為:面黃、無須,瘌痢頭……
海捕文書上的畫像也很不靠譜。按徐悲鴻的說法,古代中國的人物繪畫藝術,跟埃及畫法幾乎是一脈相承的,雙方共同的特點是:眼珠都是平面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畫阿福(民國前的阿福像)”。
除此之外,宋代不要求寫實,畫像的要求是“相由心生”——按相術原則畫人物像。在這種原則下,黃帝、秦始皇、孔夫子、李世民、李白等人,都長得一個模樣……以刑偵學的標準衡量,這幾個人沒準都是同一個人,他們肯定是同一個人反覆穿越的,所以才會有相同的顴骨、眼眉、眼窩以及嘴唇、耳廓……
曾癩子的畫像當然也不例外,畫師大約竭力想描繪曾癩子的兇惡,一不留神,畫像上這人,居然添上虯髯就是張飛;臉黑一點就是李逵;鬍子像刺蝟就是尉遲恭;身上刺紋身那就是日本山口組……總之,這是個眼若銅鈴、鼻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