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六四章 登陸地點,大礦主,赫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時的“巴奈特王子號”在距離火星表面135公里的環火星軌道上,以1小時54分鐘/圈的頻率,繞火星飛行,同時利用“巴奈特王子號”上攜帶的高畫質鏡頭,對火星表面進行最詳細的勘測。
“巴奈特王子號”上的那兩臺解析度高達5厘米的超高畫質攝像頭,可以在160公里的外太空,清晰的辨別出地面上一個煙盒與一盒磁帶的區別。而環火星軌道距離火星表面更近,再加上火星上的大旗更為稀薄,所以,這兩臺高畫質攝像機的實際解析度在火星上會顯得更高。
在進行真正的登陸火星之前,唐風他們要對預定的登陸地點進行近距離的勘測,以確認登陸地點的安全。
早在“巴奈特王子號”建造的時候,尼奧.施密茨博士的團隊就開始為火星飛船的登陸地點做考察。經過兩年多的商討,最終確定“巴奈特王子號”登陸火星的確切地點就是火星塔爾西斯高原。
塔爾西斯高原,又叫塔爾西斯隆起,坐落於火星赤道、水手峽谷的西邊,是一個高9公里、寬3000公里的廣大火山高原。她的名稱來自聖經,一個位在已知世界極西處的地名。塔爾西斯高原擁有五大火山,其中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最高的山。
這個巨大的隆起是火星上一個廣大的高原地區,由中心往外圍高度和緩降低,形似圓頂,不同年代的熔岩流層廣佈在高原上,亦有很多槽溝放射狀地由中心向外圍延伸,其中一道則裂成巨大的水手峽谷系統。高原上有多座火山,其中有五座甚為巨大。
之所以選擇在塔爾西斯高原登陸,施密茨博士也是有著深遠的考慮的。因為這片巨大的隆起地形複雜,同時兼有火山和峽谷的地貌,對於考察火星的地殼結構有著極大的幫助。
其實,根據以前人類對塔爾西斯高原的觀察,人們對塔爾西斯隆起的形成有兩個理論,第一個說是由底下的地函上升流抬升的,第二個則說是由噴發出的熔岩流不斷層層累積的,而熔岩層層累積的重量會使地殼下彎、下沉,使第二個說法較符合觀測。
不過關於第一個說法的地函上升流則有另一個理論,那就是熱柱:熱柱長期位於塔爾西斯下方,形成熱點,它並非使地殼隆起,而是提供了充足的熱能和岩漿,使塔爾西斯地區長期噴發,累積層層熔岩和槽溝,而不同時期的熱點位置則形成各個火山。熱柱是地函對流系統的一部分,而熱柱甚至對流存在與否則尚未明瞭。
反正不管怎麼說,以前人類對於塔爾西斯隆起的判斷,都是基於環火星無人探測器的觀察而得來的,具體是什麼原因,還要等這次人類真正在那裡登陸並進行考察之後,才能夠得出最終的結論。
塔爾西斯隆起中擁有五座巨大的火星火山,其中高度超過27公里的奧林帕斯火山,是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在太陽系中發現的最大的一座山,其規模比地球上的大塔穆火山還要大一點。
而在塔爾西斯隆起的東部,同時還有一個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地貌——水手谷。這個以“水手九號”火星探測器命名的大峽谷,是目前人類在太陽系中發現的最大的峽谷。
當年“水手九號”火星無人探測器抵達火星的時候,在環火星軌道上發現了這條長度從紐約到洛杉磯的距離相當的大峽谷,就好像一條巨大的傷疤橫亙在火星的腹部。
這條大峽谷足有4500公里長,最寬處超過600公里寬,而往下約刨了8公里深。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東非大裂谷就要相形見絀了......
總的來講,選擇塔爾西斯隆起作為這次登陸火星的降落地點,還是極為有道理的。因為在這裡不僅可以考察火山和峽谷,更可以透過研究這裡的地熱,對火星進行更為深入的瞭解。
以人類科學家這幾十年來對火星的觀測和了解,人類科學家認為塔爾西斯隆起的巨大尺寸對火星地質有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塔爾西斯高原周圍環繞著放射狀的槽溝;比如說可能是因為塔爾西斯高原自身的重量,導致了塔爾西斯高原的下沉從而引發火星其他地方變形隆起,以至於在火星的另一端有另一個較小的隆起——阿拉伯臺地;又比如說,形成於晚諾亞紀的眾多流水峽谷,也與這些地形特徵有很大關連。
同時,根據科學家們的推算,塔爾西斯火山群產生的熔岩流所釋放的二氧化碳與水汽,是火星溫暖潮溼時期的重要因素。塔爾西斯火山作用可能產生一個約1.5大氣壓、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和覆蓋平坦火星、120米厚的海洋。
這些雖然都是科學家們的猜測和推算,但這些資料應該都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