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遊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章 戰雲,山河入夢來,燕山遊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聲勢……卻明顯不如靖北勇士龍騰虎躍的精氣神;十六萬人馬的北渝大軍,基本上皆是吳曦起家的嫡系部屬——“吳家軍”。
吳家軍的編制,較普通渝軍最為領先,全軍共計二十軍府,每府萬人萬騎,悉為中府規制,只有作為吳曦貼身親衛的龍驤親衛府為上府規制。吳家軍的戰馬,遠遠不及靖北鐵騎乘騎的塞外良馬,雄壯剽悍,衝殺速度亦是相去甚遠,其所長在於擅跋涉,耐遠途,從玄菟輾轉數百里至大青山,轉戰遼北,尚能儲存相當餘力,足見這支軍隊本身的耐力。
當然,凡物有其利,亦必有其弊,耐久戰的另一個方面,便是自身負重能力的捉襟見肘。吳家軍的馬具裝備與鎧甲兵器,無論質地,還是效能,都難以與靖北鐵騎相抗衡。普通的騎卒,每人身著皮甲,腰挎一柄略帶弧度的環首刀,佩戴一副拓木弓,箭壺之中僅有十六枝箭矢,老實講,吳家軍的刀,不如靖北刀鋒利,弓弩不如靖北長弓強勁,箭矢也不如靖北軍的狼牙箭精準……怪不得,當初,大娥山之戰,三萬靖北鐵騎,僅在一夜之間,殺盡七萬渝軍精銳,道理正在此處。
靖北陣前,蕭字王旗迎風飄揚,中軍大纛之上,斗大的紅字,炫人眼目,筆力遒勁奔放——“天柱上將”!
王旗之下,蕭長陵意態瀟灑,翩然策馬屹立;馬上的靖北之王,一身戎裝,身姿英挺,恍若山嶽矗立,未戴頭盔,高冠束髮,鞍前掛著那支鎏金大戟,戟梢的素纓,彷彿剛剛換過,匹練如洗,恣意舞動,腰間懸以“承影”,面部洋溢起一抹凌冽的殺氣,而他那高峻的脊骨,兀自端坐馬背,一動不動,陽光灑在一代梟雄身上,漸漸投下一道偉岸的背影。
風起,吹過白衣藩王不怒自威的面頰,撩動著他貼在頰邊的鬢角烏髮,於冰冷之中,頻添少許愜意;蕭長陵騎馬立於陣前,目光清寒,仿若承載一身金光,踏萬頃浪潮,逆射而去,姑射臨波,衣袂乘風;秦王殿下身後的玄墨大氅,配著白衣戰甲,被塞外大風倒卷而起,如一面黑白大旗,獵獵招展於碧空的海風之中,拂過群山萬壑,拂過大江大河……
靖北之王單騎策馬。
戰將環簇,鐵騎縱列。
透過層層晨霧,隱約可見,靖北大軍的騎兵方陣,佈置得令人歎為觀止。
全軍背山列陣。
只見,出現在雪狼谷正面的騎兵總數,不超過五千餘騎,中軍不過三千人之數,左右兩翼的騎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兩千餘人。左、中、右三軍之間,始終留有五百步到八百步的空隙。作為素以機動靈活,戰術多變聞名的靖北鐵騎而言,這樣鋒線平滑的戰陣,特別適合騎兵發揮突殺與衝刺的絕對優勢。
其實,這萬餘鐵甲驍騎,正是此番蕭長陵帶出來征伐遼東的最精銳的一萬騎兵,這裡面也……有北大營的黑騎,有鐵浮屠,也有三千白馬義從,是蕭長陵手上三支最鋒利的攻擊長矛;現如今,蕭長陵將這一萬鐵騎放在前沿陣地的第一線,就是要用自己麾下的萬騎勇士充當開路先鋒,憑藉騎士之刃,阻截住北渝大軍凌厲的攻勢,從而順勢發起反攻。
與此同時,騎兵大陣的兩翼鋒線,分別列有各五百人的遊弩手和長弓手,佈置強弓勁弩,專一對迎面渝騎實施精準拋射,傾瀉箭雨,以強弩箭陣之威力,壓制左右渝軍;另有無數手持槍銃,腰佩彎弓火箭的神機營將士,整齊地站立在前排弓弩手的身後,而他們手中的鳥槍與火銃,全數冷冰冰地對準前方的北渝軍士,只待箭雨覆蓋之後,即以槍銃射擊敵軍馬匹,挫其銳氣,令其陣形大亂。
這個時候,蕭長陵所在的護纛中軍,軍容盛大,始終巋然不動,從後向前,分為三支梯隊:
第三梯隊,為五十架大型遠射巨弩,每兩架大型巨弩列成一排(一巨弩二十名死士操作),連續擺成二十五排,皆有大弩長箭。
第二梯隊,則為整整兩千五百人,分成四列,手執長杆陌刀的束甲步兵;這支全員配備陌刀的輕裝銳士,便是曾以兩千五百勇士,殺入南楚軍中,結陣斬馬,一戰成名的“陌刀隊”。時下,陌刀隊十五人為一列,排列成了一個極其寬敞的一字長蛇陣,準備和渝軍短兵肉搏。
第一梯隊,是蕭長陵精心打造的兩千“長槍隊”,輔以拒馬長矛,槍尖如林,結為槍叢。
昔年,諸國亂戰,群雄逐鹿,靖北大軍無敵天下,縱橫馳騁,破敵所恃者有三:精銳鐵騎、強弓勁弩、長槍大戟。在靖北軍崛起之初,曾經打得國境以北的柔然蠻子無能狂怒,如同壯漢拳打稚童。
現如今,為了徹底擊垮對面的十六萬渝軍,蕭長陵孤注一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