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章 屯田與江東犁,霸王!,楊氏良家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善於農耕,能指導附近鄉鄰,掌合節氣,順應農時,進行農耕生產的農夫就是重要人才。

官府逢年過節,勞賜百姓,三老和孝者能分到五匹布,悌者、力田也能分到兩匹布。

由一百名耕種經驗豐富的百姓擔任勸農官,每人指導一百名屯卒耕種,是個快速回復生產的好辦法。

人啊,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這一百名勸農官都能發揮積極主動性,就會有一百多處墾田點迅速擴張,農田一畝一畝被開墾出來,很快就會漫山遍野。

劉由介紹道:“丹陽戰亂相較於中原還是緩和不少。大量農田也就荒廢一兩年,除掉田間雜草,重新耕犁,很快會恢復生機。只是這裡終究比不得中原肥沃,良田有限,不少勸農官不得不焚燒瘴木叢林,驅逐瘴氣,新墾荒地。”

孫策當即擺手,說道:“你這看法我極不認同。江東這裡才是真正的魚米之鄉,只是開發不足,所以才顯得蠻荒凋敝。終有一日,天下會有共識,江東熟,天下足。”

孫策現在腳踩的這片土地可是後世南京啊,距離建業城只有寥寥百里,六朝古都,江南繁華,就在這裡一幕幕上演。

他具備了發展農業,富甲一方的一切條件,甚至足以支撐起建業這座江南的商業中心。

如今灌木叢林遍佈,只是沒有人大舉開發這裡而已。

孫策相信,只要自己肯投入精力,推動內政,發展農業,這裡必定會富庶文明起來。

但事情也沒孫策想的這麼簡單,能發展起來,數百年來早就有人發展了。

劉由眉頭都擰到一起了:“將軍,問題是開發墾荒也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如今屯卒刀耕火種,焚燒灌木叢林之後,連開墾荒田的器械都不足。鐵器只有兩千餘,耒耜亦不足夠,很多屯卒,都不得不用刀劍刨地。”

孫策倒是還平靜,畢竟鐵器不足也不是他一個人面臨的問題了,從秦漢到隋唐,甚至貫穿宋元明清,整個小農經濟時代,中原百姓都有鐵器不足的時候。

越是兵荒馬亂,鐵器越是稀缺。畢竟鋼鐵產量就那麼多,多拿一份去鑄造武器鎧甲,農具就稀缺一部分。

於是孫策說道:“走,下去看看。”

山腳下就有屯卒拿著耒耜在耕翻土地,《呂氏春秋·任地》有言:“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

耒耜就是類似鏟子一樣的農具,《周易》傳說神農氏揉木為耜,也就是手持的那條木棍,而斬木為耜,即剷土部分的器械。

理論上孝武皇帝設定鐵官生產農具後,耜應該都是鐵製的。

但理論上永遠是理論,到了現實,木製的耒耜一直在民間大量保有。一旦鐵器不足,百姓就不得不斬季材,以時入之。

而眼下,這些士卒們用的就是木製耒耜。

孫策看了都於心不忍,在這寒冬剛過,土地僵硬的江東,一群百姓拿著鈍木製的工具在地裡拼命耕翻,怎麼能不艱苦勞累。

孫策轉頭看向劉由心情沉重:“軍中不是有耕牛嗎?怎麼不組織牛耕,代替士卒,提高生產?”

“有牛耕的。”劉由帶著孫策走了一刻多鐘後,來到另一片墾田區,指著地裡扶犁耕作的屯卒和耕牛,介紹道:“軍中有牛四百五十二頭,但能用來耕種的只有八十九頭,主要是因為耕犁短缺,軍中木匠正在全力打造。”

牛耕的效率的確是比屯卒拿著木耒快上不少,哪怕同樣是木製的耕犁,牛的力氣到底是大過尋常人的。

孫策看了一會兒,屯卒就扶犁耕到了地頭。前面牽牛的屯卒立即解下耕牛身上的耕犁,兩人才費力的將耕犁調轉了個方向,然後又遷回耕牛,重新套上耕犁,向著孫策方向耕了過來。

等他們走到近前,孫策才看清他們為什麼這般大費周章,因為他們的耕犁有著極為粗笨的一條耕轅拖著下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星穹鐵道:我有一劍可斬星神!

無敵程璐大世界

[洪荒]眾神排排坐吃瓜瓜

竹之桃